“書圣”王羲之楷、行、草、隸書并稱“四絕”,尤其是行草書,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梁武帝蕭衍評價王字:“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指的是王羲之用筆或激蕩灑脫,或沉著穩健,筆畫結字動靜相生,動時如龍躍天門,肆意馳騁;靜時如虎臥鳳闕,蓄勢以待,呈現出極大的張力。
而我們目前看到的王羲之行草書,多以妍美著稱,如《快雪時晴帖》《遠宦帖》《蘭亭序》等,似乎都缺少梁武帝描述的那種美感。這是因為他有些作品還不為我們所知,啟功先生根據歷代典籍,認為王羲之曾創作過狂草作品。
經過他數十年的苦尋,終于在一部流失日本的叢帖中,發現了王羲之唯一存世的狂草書《黃庭內景經》,此作也被稱為《天朗帖》。這部作品極為罕見,見過的人可能不超過100個很多書友誤把它當作黃庭堅的作品。
這部作品用筆極為豐富多變,書寫過程中提按頓挫、絞轉斷連等須臾萬變,真正顯示出了“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動態之美,每個字精絕險奇,稱得上“驚天地,泣鬼神”了。這部《草書黃庭內景經》在風格上開張旭、懷素狂草“癲而不亂”“狂中有序”的先河。
此作全卷縱約28厘米,橫超過300厘米,共100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約在5至8厘米,它也填補了王羲之無大字草書傳世的遺憾。初看此作的確與黃庭堅草書難以區分,但細細研究就能發現,黃庭堅的草書注重用筆的遲澀、頓挫,而王羲之這部作品則重視整體的節奏和連貫性。
《內景經》藏鋒起筆,落筆后有明顯的提按、衄挫、調鋒處理,行筆以中鋒為主,筆畫如飄藤蕩柳,姿態萬千,遒勁爽逸,力度的變化、節奏的起伏和筆畫的粗細對比明顯,轉折處典型的絞轉處理,如“折釵股”。
此作鋒芒內斂,棱角含蓄,大開大合但無燥氣,起筆輕盈,行筆扎實,收筆干脆。結字欹側險絕,因字賦形,俯仰顧盼,疏密有致,內部空間時而致密,時而舒展,四面開張,左右結構有高低對比,上下之間有收放區別。字跡大小不一,章法疏朗開闊,一派清新灑脫之美。
這部《內景經》筆畫、結字細膩精到,極見功力,有法度又兼意趣,如果我們能將此作學習透徹,寫大字狂草遇到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去學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人的作品會事半功倍。
而今,我們將王羲之草書《黃庭內景經》初拓本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逐行釋文一一對應,非常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