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特朗普接連對51國加稅,與此同時,印度派人來華面談,這一次,中美之間的舉措高下立判。那么,特朗普的舉動究竟意欲何為?中美兩國的戰略誰更有吸引力?
近日,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和墨西哥商品分別征收30%關稅,理由是墨西哥“未能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歐盟“設置貿易壁壘導致美國逆差”。對此,墨西哥經濟部長埃布拉德回應稱,這是“不公平的舉動”,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強硬表態,若無法達成協議,歐盟將動用“所有可用手段”反制。
不過,這僅僅是特朗普關稅戰的冰山一角。此前美國已分三批對23國發出關稅威脅:第三批單獨針對加拿大征收35%關稅;第二批涵蓋阿爾及利亞、菲律賓等七國,稅率從20%到50%不等,其中對巴西關稅高達50%;第一批則鎖定馬來西亞、南非等14國,包括美國兩大盟友——日本與韓國均被征收25%關稅,東盟國家中,老撾、緬甸面臨40%的懲罰性稅率。至此,四輪行動累計覆蓋全球51國。
更讓人側目的,是特朗普在信函中的措辭。他一方面要求各國企業將工廠遷至美國,另一方面警告這些國家不要進行報復。如果順從,美國會考慮降低稅率;如果反抗,那就要付出代價。這種赤裸裸的“強買強賣”,也讓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反思,美國是不是已經變成了一個“不講規矩”的經濟霸主?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昔日的盟友開始思考如何擺脫對美依賴。歐盟加快了與南美、加拿大、非洲和亞洲國家的接觸步伐,墨西哥也在尋找更多南南合作的機會。用外媒的評論來說,“美國的貿易政策,正在逼迫各國重繪一張沒有美國的世界貿易版圖。”
就在這場全球博弈如火如荼之際,印度的外交動作則耐人尋味。7月13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開啟訪華行程。根據印度官方通報,此行除了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外,還將與中方舉行雙邊會談。報道稱,稀土出口、直航航班恢復等關鍵議題,將成為雙方重點討論對象。
綜合信息來看,這一次是印度外長五年來首次訪華。而今年以來,印度多位高官已陸續訪華,包括印度外交秘書、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顧問,印度總理莫迪也被傳出有可能出席9月上合組織峰會并訪華。這些舉動說明一個事實:盡管中印之間仍有邊境摩擦,關系也未完全修復,但印度在處理中美關系時,正在逐步轉向平衡。而中方的態度也很明確——愿意推動兩國關系改善,王毅外長此前已強調,中印應妥善處理邊界分歧,推動務實合作。
反觀美國,面對印度這樣的“潛力股”,沒有任何安撫動作,甚至還對其鄰國孟加拉征收了35%的關稅,完全無視南亞整體的穩定與合作氛圍。這種“只看自己不看他人”的策略,也讓一些曾試圖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的國家,開始傾向于尋求更多與中方的合作空間。
與此同時,相比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也在用自己的經濟政策,釋放更大的善意和開放信號。7月14日,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將對53個非洲建交國家實施零關稅政策,這不是一時興起的舉動,而是中方過去幾年持續擴大開放的又一具體舉措。
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增長7.2%。中國依靠內需擴大,市場不斷擴容,為全球提供了更多機遇,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國主動擴大對外開放,不設門檻、不搞威脅,這種姿態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
對比來看,美國這一周的操作給人的印象是:不斷制造矛盾,不斷逼迫他國選邊站隊;而中國則通過關稅減免、擴大進口、對華合作等方式,拉近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一邊是強壓關稅的單邊威脅,一邊是實打實免稅開放的合作誠意,孰優孰劣,國際社會已經開始用腳投票。
當前,美國正在加速讓自己的“朋友圈”變成“單人群聊”,而中國則在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合作圈。可以預見,未來的中美博弈,不只是軍事實力、科技水平的比拼,更是各自體系吸引力的較量,而在這一輪比拼中,世界似乎已經做出了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