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茶座
編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第三期環境新聞茶座在京舉辦。
會上,環境記協主席劉友賓致辭,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作主旨演講,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李妍作輔導報告,北京市朝陽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郭昊就北京亮馬河治理做地方經驗發言,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碧水之路》報告主要內容,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編輯張佳分享作家水環境采風作品集《生生嘉陵》新書編輯心得,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孫曉明介紹黃河流域工業水資源利用情況;與會理事會員就進一步做好水生態環境報道做了深入交流。環境記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白志軍主持會議。
現將與會嘉賓發言整理刊發。今日刊發實錄(5)——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編輯張佳分享《生生嘉陵》新書編輯心得。
守一江碧水,書生生不息
《生生嘉陵》編輯手記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張佳
《生生嘉陵》一書源于“第二屆川渝作家環保行”活動,12位作家,沿嘉陵江走訪廣安、合川、潼南等六地,親身體驗并記錄下當地在水生態保護方面的實踐與成效。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享。
一、水是鏡子,照見過去,也照見改變
初讀作家們的手稿,最觸動我的是“水的記憶”。何炬學在鄧小平故居前寫“清水塘映著筆架山”,說那水“照見了一個民族對生態的覺醒”;文猛回憶童年時“長江水混著煤渣味”,而如今“江鷗掠過時,翅尖沾著的是Ⅱ類水的清亮”。
水是最誠實的鏡子。在廣安龍安鄉,“百年柚王”的根系扎在渠江邊,它的年輪里藏著故事:從前村民往江里倒肥料,柚肉帶著澀味;如今用發酵油枯施肥,果皮上的露珠都甜得發亮。張雪梅夫婦說“每顆柚子都帶著江水的味道”,其實那是水與土地的和解——這和解,被劉裕國寫進《柚香飄綠野》,字里行間都是草木與水的呼吸。
而在潼南雙江古鎮,浮溪河的變化更像一場重生。羅曉紅在文中記:“從前河道是‘臭水溝’,現在孩子們踩著鵝卵石追魚,水花濺在青石板上,像在寫新的詩。”那些被清理的淤泥、重鋪的河岸、新栽的蘆葦,都是水寫給大地的回信。
二、水是紐帶,連著兩岸,也連著人心
編輯時,我總在想:嘉陵江為什么能讓川渝作家們不約而同地落筆?后來在合川趙家渡水生態公園找到了答案——那里的堤壩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石籠護腳”里藏著魚蝦的家;步道旁的蘆葦蕩里,紅嘴鷗每年冬天都來赴約。正如陳泰湧寫的:“水不是分隔兩岸的線,是縫起川渝的針。”
這種“縫合”藏在細節里。廣安的污水處理廠建在地下,地面是孩子們奔跑的草坪,污水變清水的魔法,被歐陽明比作“大地在悄悄洗衣裳”;武勝的清漂人劉古軍,從“川江漁王”變成“護水人”,他的網兜撈起的不只是垃圾,還有兩岸人對江的疼惜。文猛在《給你一條江》里寫他:“船過處,水紋像未干的淚痕,很快又變清亮。”
作家們的筆,其實也是“清漂網”。吳佳駿說“流水變成了我的淚水”,那是對水的心疼;鄒安音記“環保人在烈日下測水樣,汗珠滴進江里”,那是對守護者的敬意。這些文字撈起的,是我們與水最珍貴的聯結。
三、水是未來,生生不息,也歲歲相傳
最后校訂時,我們特意把唐代薛逢的“但教清淺源流在,天路朝宗會有期”放在了扉頁。這或許是所有作者的心聲——嘉陵江的水,從來不是“過去時”。
在武勝太極湖,漁民轉產種油菜,花開時“一江碧水映著金黃”;在潼南大佛寺濕地公園,99公頃的濕地像塊海綿,把洪水變成滋養草木的乳汁;在廣安潯棲江南,東西部協作種下的樹,根須正順著水系,往更遠的地方生長。
這些故事讓我明白:《生生嘉陵》不只是一本采風集,更是一汪“活的水”。它流過紙頁,會變成讀者心里的漣漪——或許是對家鄉小河的牽掛,或許是對樓下污水井的留意,或許是給孩子講“為什么要愛護水”時的認真。
此刻再想起嘉陵江的水,突然覺得它就像這本書的模樣:初讀時是波瀾壯闊的景,再讀時是細水長流的情,合上書,才懂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謝謝這些為水書寫的作家,也謝謝每一個守護水的人。因為水流過的地方,總有新的故事在生長。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推出更多此類優秀作品,為水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出版力量。除此之外,許多作家們也非常關心我們的環保工作,繼《生生嘉陵》之后,我們又出版了《山水之心》生態文學作品集,最近正在印刷,希望以后有機會能夠再與大家分享。
謝謝大家!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