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盧女士大概沒料到,自己露臉感謝山西大同相關部門和環衛工人幫忙尋回兒童手表,在互聯網上成了對她鋪天蓋地的指責乃至造謠謾罵。
最近,盧女士和家人前往山西大同旅游時遺失兒童手表,撥打當地12345求助后,處理垃圾的環境公司派兩名環衛工人花4小時徒手在8噸垃圾中找回手表。在一些媒體報道和當地相關部門回應里,這件事被認為體現了當地熱情好客、服務意識良好的新聞。
這樣傳統的“暖聞”敘事搬上互聯網,走向截然相反:有網友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值得,也有人關心兩位環衛工人的付出是否有相應回報。事件進一步發酵后,竟出現不少對當事人的侮辱謾罵:有人截屏盧女士視頻P圖丑化,有人稱其是某部門“特權人士”,有人呼吁“開盒”其個人信息,甚至有人遷怒其家人,稱“這手表這么重要,是她兒子的遺物吧”。
讓環衛工人花大力氣尋找兒童手表是否有必要值得討論,但互聯網上對盧女士的大量指責謾罵甚至造謠侵犯隱私絕對不可取。實施網絡侮辱、誹謗,“人肉搜索”他人信息等網絡暴力行為,已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法規,情節嚴重甚至觸及《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對此已有詳細規定。此次事件中的盧女士即便在網友心中考慮不周、行為欠妥,但無論是稱當事人“面若黑雕”還是詛咒“聽說是孩子的遺物”,或者公開呼吁“人肉搜索”“開盒個人信息”,都明顯超出了正常的討論和批評的范圍,演變成一場對個體的網絡暴力,這樣的情況無論怎么看都稱不上正義。
而細看這些被網友指責謾罵的細節,源頭信息卻未必真實。例如對當事人盧女士的身份猜測,有人稱其是深圳某部門工作人員,推測因其職業身份“享有特權”,這位深圳某部門的盧女士照片也在網上大量傳播并被人評頭論足,但兩者并非同一人。而人民日報最近的采訪中當地再次表示“盧女士就是一位普通游客”。又比如在廣為傳播的信息中,當事人盧女士“打了3個小時12345”“連發5條小視頻”給當地政府施壓,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能確認這些細節的證據,甚至連相關截屏圖片也沒被發現。這樣大規模的批判建立在未被確認的事實之上,本身就立不住腳。
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針對當事另一方環衛工人“環境惡劣”的描述也在層層加碼:“高溫酷暑”“室外暴曬”“密不透風”這樣的“細節”層出不窮。但細看當地媒體發布的照片,可以看到頂上有遮蓋物,當地相關部門回應時也表示,這塊平臺在室內,類似廠房,有通風設備,不存在室外暴曬情況。大同夏季歷來氣溫不算高,有人查證事發當天氣溫為14—28攝氏度。這些真實情況并不會降低公眾對環衛工人付出的評價,但虛構渲染的惡劣環境卻有意無意拉大環衛工人與盧女士間的差距,加上虛構盧女士“特權身份”,更是在刻意制造對立。
也有人說,這起風波中的“正義網友”即便方式不妥、言語過激,但出發點是好的,客觀上促進了環衛工人處境的改善。當地相關部門也承認此次事件對工作有促進作用,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而當事企業也表示將拿出一部分經費成立“助人為樂”基金,給予兩名環衛工人獎勵,并將之常態化。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將這樣的事件作為“熱情好客”“服務意識強”來宣傳已經很難獲得認同和支持,環衛工人的權益保障、公共服務的均等性是大家更關注的問題。網友對于此類事件表達關注乃至憤怒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情緒本身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再憤怒,正義就沒有它所依靠的民意基礎,但這絕不意味著“出于好心”“結果正義”就可以無視實現的方式,不惜采用謾罵、造謠、“開盒”等手段。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曾表示過,人類任何情感都需要節制,民意的憤怒同樣要節制,“如果無視程序而追求所謂的‘絕對正義’,有可能對正義造成摧毀性的打擊。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們帶入人間地獄”。
原標題:《大同翻垃圾幫游客找兒童手表風波中,網暴無論如何都不是正義|上觀時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簡工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