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的“國家名片”——
中國高速鐵路展”
近日在
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
拉開帷幕
展覽分為
“發展歷程”“自主創新”
“高標運營”“巨大貢獻”
“發展展望”五個部分
這是國內首個全景式展現
中國高鐵奮進征程的專題展覽
從見證高鐵時代開啟的
00001號動車組駕駛證
到彰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復興號模型
從觀眾踴躍體驗的
復興號模擬駕駛艙
到中國鐵路走出去助力
“一帶一路”的生動案例
豐富展品融合歷史
科技與藝術價值
見證著中國高鐵
從追趕到領跑的輝煌歷程
《運河之上》一起來解鎖
鋼鐵動脈上的國家密碼
01
中國高鐵的“第一聲汽笛”
中國高速鐵路的建設
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1994年12月22日
中國第一條準高速鐵路
廣州至深圳準高速鐵路
投入運營
最高運行時速160公里
當時在新塘至石龍區間
設置了一段長20公里
時速200公里的試驗段
開創了中國鐵路
提速改造的先河
2008年8月1日
北京至天津的
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
這是中國第一條設計
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
它的開通運營
標志著中國
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02
中國高鐵從“跟跑”到
“并跑”再到“領跑”
01
跟 跑
20世紀90年代初
到2003年
是技術積累階段
中國開展高鐵相關技術
探索研發
建成廣深準高速鐵路
秦沈客運專線等標志性工程
還從1997年到2007年
連續開展了
六次既有線大面積提速
到了2004年至2007年
中國高鐵進入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
再創新階段
通過引進
加拿大龐巴迪、
日本、德國等國的
高鐵制造技術
開啟了
和諧號CRH系列動車組的
國產化進程
02
并 跑
2008年8月1日
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
標志著中國
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在運營速度上達到
世界先進水平
隨后
一批重大高速鐵路項目
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
截至2011年底
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6601公里
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
最多高速鐵路的國家
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后
我國高速鐵路建設
進入了快車道
2016年7月
我國在原規劃“四縱四橫”
高速鐵路網
主骨架基礎上
提出構筑以“八縱八橫”
主通道為骨架
區域連接線銜接
城際鐵路補充的高速鐵路網
03
領 跑
2016年7月15日
我國自主研發的
中國標準動車組
在鄭徐高鐵成功完成
世界首次時速420公里
交會及重聯試驗
2017年6月25日
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
“復興號”
并于 9月21日
在京滬高鐵
實現時速350公里
商業運營
樹立世界新標桿
2019年開通的京張高鐵
作為冬奧保障設施
成為世界首條
采用北斗導航的智能高鐵
2024年
測試時速450公里的
CR450動車組樣車發布
將刷新世界高鐵
運營速度紀錄
鞏固中國高鐵領跑地位
03
高鐵“安靜”的奧秘
過去
我們乘坐綠皮火車時
會聽到有規律的咣當咣當聲
是因為以前
受生產技術和運輸條件限制
傳統鐵路線
為防止鋼軌熱脹冷縮
影響線路平順運行
鋼軌間會留有
幾毫米到十幾毫米的縫隙
當火車通過縫隙時
車輪與鋼軌碰撞
就會發出哐當聲
現在高速鐵路
聽不到這種聲音了
是因為高鐵用的是
“超長無縫鋼軌”
從源頭消除了
車輪與縫隙的碰撞噪音
此外
還有軌道結構的革新
高鐵大多采用無砟軌道
沒有傳統鐵路的
碎石道砟和軌枕
而是用混凝土道床
直接固定鋼軌
減少了震動傳導的“介質”
進一步降低噪音
最后
車輛本身的優化也很重要
高鐵的密接式車鉤
讓車廂連接更穩固
一體化制動系統
讓剎車更同步
則把外界噪音“擋在門外”
04
中國高鐵成為一張閃亮的
“國際名片”
這些年
中國高鐵在全球留下了不少
“里程碑工程”
東南亞的雅萬高鐵
作為中印尼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的
“金字招牌”
是當地第一條
時速350公里的高鐵
雅萬高鐵全線
采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
是我國高鐵首次全系統、
全要素、全產業鏈
在海外建設項目
把雅加達到萬隆的通行時間
從3小時壓縮到40分鐘
沿線經濟帶迅速崛起
中老鐵路
作為高質量共建
“一帶一路”的
標志性工程
打通了老撾的“陸鎖國”瓶頸
讓老撾有了
第一條現代化鐵路
貨運成本降低40%以上
這些項目
從設計、建設到裝備的
全鏈條中國方案的落地
用實際運營效果
證明了中國鐵路的可靠性
如今中國高鐵已成為
國際社會認可的優質品牌
它正用實力展現:
中國標準不僅保障
國內億萬旅客的出行
更在為全球
提供可靠的中國方案
讓世界共享高效便捷的高鐵紅利
“亮麗的‘國家名片’——
中國高速鐵路展”
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巡禮
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它用鐵的事實與創新的
光芒展現
這張以鋼鐵為底、
以速度為墨、
以智慧為魂
繪就的“國家名片”
承載著大國的自信與擔當
鏈接著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
也必將驅動中國號巨輪
駛向更加波瀾壯闊的未來
展館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南春路4號院
開放時間:
09:00-16:30
(16:00停止售票,
周一閉館)
交通信息:
乘坐專85路公交車,
或從將臺地鐵站出口
乘坐418或516路公交車前往
以上圖片由中國鐵道博物館提供
嘉賓
中國鐵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李靜
回聽《運河之上》
請點擊下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