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持續高溫,南京市第一醫院每天都會接診2-3名中暑患者。7月7日晚上,該院急診醫學科收治了一位在家因中暑暈倒的86歲老人。在大家的印象里,一般只有在室外工作的患者才會中暑,在家也能熱到中暑?
李大爺(化姓)和兒子一起居住,兒子常常叮囑他要開空調,不要心疼電費。7月7日是周一,李大爺兒子正常去上班,老人獨自在家,前面李大爺一直正常活動,到了下午快4點時,他突然暈倒在地。所幸兒子通過家中監控及時發現異常,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幫助。
120急救人員迅速將李大爺送往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經診斷,李大爺是熱射病,經過緊急救治,李大爺轉危為安。
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劉曉東提醒,近期南京氣溫居高不下,最高溫度超過35℃是常態,局部地區體感溫度甚至更高,氣象臺已經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人體散熱困難,中暑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體對高溫的調節能力較弱,更易成為中暑的“受害者”。
特別是老年人對溫度的敏感度會下降,有時候已經很熱了,自己卻沒感覺,等到出現頭暈、心慌時,往往已經比較嚴重了。更危險的是,老年人大多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高溫會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中暑后更容易引發并發癥。
原來,當天李大爺兒子回家后發現,雖然他開了空調,但當天家中的空調出故障“罷工”了,但李大爺因為對溫度不敏感,沒能覺察到家中空調異常情況,最后導致自己在家中暑。
一定要告訴家中老人,高溫天開空調不是“浪費”,而是“保命”。劉曉東提醒,中暑并非突然發生,而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
先兆中暑:此時身體開始發出警報,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若能在此時及時察覺,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分和鹽分,癥狀通常可得到緩解。
輕癥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癥狀外,體溫升高至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此時,需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并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重癥中暑:中暑最為嚴重的階段,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熱痙攣:高溫下大量出汗導致電解質紊亂,引發肌肉疼痛或抽搐,體溫一般正常。
熱衰竭:體液和鹽分嚴重缺失,出現頭暈、惡心、虛弱等癥狀,體溫可能輕度升高(一般<40℃)。
熱射病:體溫調節系統完全失效,體溫超過40℃,伴隨意識障礙,屬于醫學急癥,需立即搶救。
面對高溫天氣,我們應如何預防中暑呢?劉曉東給出了以下建議:
合理使用空調:在高溫時段,盡量待在室內,并合理使用空調。將空調溫度設置在26℃左右,既能保持室內涼爽,又能避免溫差過大對身體造成不適。同時,注意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補充水分和鹽分:定時主動飲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建議每天飲用1.5-2升水,可選擇白開水、淡鹽水、綠豆湯、酸梅湯等防暑飲品。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以維持體內水鹽平衡。
穿著合適衣物:選擇寬松、透氣、淺色的衣物,利于身體散熱。避免穿著緊身、不透氣的衣物,以免影響汗液蒸發。
避免高溫時段外出: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之間外出,這段時間氣溫最高,中暑風險最大。如果必須外出,應做好防護措施,如戴遮陽帽、太陽鏡,涂抹防曬霜等。
關注特殊人群:家中有老人、兒童、孕婦或慢性疾病患者的,要特別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定時測量體溫,確保他們攝入足夠的水分。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及時識別中暑癥狀:了解中暑的癥狀,一旦發現身邊有人出現中暑跡象,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擦拭身體降溫,并及時補充水分。若癥狀嚴重,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通訊員 曹慧慧 劉春興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