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高溫來襲,酷暑燥熱,惡劣的天氣狀況對戶外勞動者、高強度體力消耗者帶來了嚴峻的健康考驗。不久前,在濱州市博興縣的18歲小王(化名)就經歷了一起高溫的“生死考驗”。
小王從事戶外活動時意識不清被人發現并緊急送醫,到達醫院的時候,意識已經完全喪失,周身皮膚潮紅無汗、滾熱燙手,體溫計內的水銀柱短時間內便躥到了42℃!熱射病!值班醫生反應迅速,當機立斷,第一時間把小王轉移到了博興縣人民醫院ICU病區。
ICU醫護團隊一刻不敢耽擱,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冰毯冰帽降溫、冷水洗胃灌腸、冷鹽水靜脈輸注……團隊人員爭分奪秒、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搶救過程井然有序。無數次的應急演練只為在這一刻為熱射病患者帶來最專業、最精準的治療。
小王入ICU短短一個小時,體溫便由42℃降到了37℃,搶救效果顯著有效。然而患者仍處于重度昏迷狀態,再次與患者父母溝通病史,才得知孩子在當天早上跟家里通電話時就出現了胡言亂語的癥狀,進而推算,小王在高溫、密閉的環境里至少停留了12個小時。
12個小時的高溫炙烤,由此預想到患者即將出現的臟器衰竭癥狀。在充分告知孩子父母病情后,當晚就為小王用上了CRRT治療。
然而,大家還是小瞧了高溫給這位青年帶來的傷害,入院第二天,血肌酐便升至了172umol/L,血小板降至15×10^9/L,肌紅蛋白1757ug/L,肌鈣蛋白5.93ng/ml,第三天肝酶也出現了急劇升高,谷丙轉氨酶2779u/L,谷草轉氨酶3304u/L,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更是顯著升高。小小年紀與全線飄紅的化驗結果、不斷爆出的危急值以及長時間的深度昏迷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小王父母臉上更多了幾分憔悴,他們幾度哽咽,一遍遍樸實而誠懇地央求著醫護人員救一救孩子的生命。
看著小王父母焦急的神情,ICU醫護人員絲毫不敢松懈,根據小王病情變化,反復組織開展典型病例討論,嚴謹細微地調整診療計劃,竭盡全力挽救這條鮮活的生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小王入院的第四天終于迎來了新的轉機,多項主要指標有了明顯改善,各項生理機能在多日的精準治療下也日趨好轉,醫生們在小王身上終于看到了康復的希望。
年輕的生命總是充滿了生機與韌性,住院治療的第六天,孩子蘇醒了!雖然身上布滿各種管路,但小王已能與我們簡單交流了,四肢活動也無異常。
就在這一天,醫生評估后,去除了小王身上的各種管路。原本被各種管路環繞的床單元瞬間變得簡潔、清爽了,醫生也在第一時間跟孩子父母分享了這一好消息。
這時有醫生提議,為了小王的新生,給他理個發吧,寓意“從頭開始”,圖個好彩頭!
這一提議得到了孩子父母的認可。下午探視時間,看到經歷了生死考驗后,坐在病床上的陽光清爽的青年,小王的父母不由得喜極而泣,感慨良多,拉著醫護人員的手一個勁地感謝。
小王的治療已接近尾聲,但他的人生卻剛剛開始。愿他前程如錦,康樂平安!
什么是熱射病?熱射病,醫學上稱為熱休克或重度中暑,是由于人體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體溫調節機制失衡,身體產熱大于散熱,從而導致機體中心體溫驟升,超過40℃(104°F)以上,伴有昏迷、意識障礙、汗閉三聯征,以及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征。
中暑與熱射病有何區別?中暑的癥狀由輕到重,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溫高濕作業環境下工作一定時間后,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38.0 ℃。
2輕癥中暑:出現面色潮紅、蒼白、煩躁、表情淡漠、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皮膚濕冷、脈搏快、血壓偏低、體溫輕度升高。
3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及熱射病三型。在高溫作業環境下活動,出現這些癥狀就需要注意了,比如肌肉疼痛或抽搐、無汗、面色蒼白、惡心、頭暈、心率明顯增加、低血壓、甚至休克,可發展為熱射病。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占中暑的8.6%~18.0%。其死亡率可高達70%-80%。可出現高熱,體溫可達40-42℃甚至更高。
熱射病預警4信號:
燙:自覺身體發燙(從內向外發熱)
晃:異常疲倦、行走不穩
暈:頭暈、意識模糊、抽搐
亂:出現臉白、心慌、氣短、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高風險人群有哪些呢?
并非所有人都同等面臨熱射病的風險,特定群體需要格外小心:
體溫調節能力不足者:如體弱者、兒童、孕婦;
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出血后遺癥等患者;
服用某些影響體溫調節藥物者:如抗膽堿類藥物、抗組胺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
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者:如環衛工人、交警、建筑工人、封閉車廂中的兒童等;
超重或低體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5 或<18.5。
如何預防熱射病呢?
1. 及時補充水分:口渴想喝水時,說明體內缺水量已經達到體重的2%。如持續超過體重的2%,極易發生中暑甚至熱射病。可以喝糖水、鹽水或涼綠豆湯、涼山楂汁、金銀花茶、菊花茶等。避免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
2. 外出前做好防暑準備:高溫天氣里盡量避免外出。一定要外出時,盡量避開10時-16時左右(太陽短波輻射最強時間),出門前半小時涂防曬霜。盡量多在背陰處活動或休息,避免太陽直射。出門備遮陽帽、太陽傘等裝備。如需較長時間外出,應備上充足的水,有條件可以隨身攜帶風油精、藿香正氣水等。
3. 受熱后禁止“快速冷卻”:炎熱夏天外出歸來,把空調電扇溫度調的很低,或者立即沖涼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4. 避免車內高溫危害:即便是在22℃的涼爽天氣里、給車窗開條縫,車內溫度也能夠在1小時內達到 40多度。注意車內高溫,選擇合適的停車位置,使用遮陽板,打開空調通風。特別注意不要將嬰幼兒或兒童單獨留在車里。
5. 適應性訓練:高溫環境下鍛煉應循序漸進,初夏開始逐漸增加強度。對于需在高溫下工作的人員,應逐步增加工作強度,讓身體適應。不提倡生病時戶外訓練及工作。
緊急應對措施
1搬移:將患者迅速抬到通風、陰涼、干爽的地方,解開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把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阻塞氣道。
2降溫:可用冰水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持續有效降溫,要在30分鐘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9℃以下,2小時左右降至38.5℃以下。達到正常體溫后應停止降溫。
3補水:患者有意識時,可給一些清涼飲料。如果患者出現肌肉不自主抽搐,禁止進食水。
4評估意識狀態:若呼叫沒有反應,呼吸、心跳停止,應及時撥打120呼救,培訓過的人員可立即實施心肺復蘇術。
5轉送:轉運途中,不可中斷物理降溫,以“降溫第一,轉運第二”的原則,盡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頸部、腋窩及大腿根部,以保護大腦、心肺等重要臟器。
以下4種情況,須及時送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救治:
1. 缺乏必要的救治條件;
2. 訓練中出現昏迷,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醫院診治;
3. 對于熱損傷癥狀比較嚴重,經過現場處置無法及時緩解,或發生熱痙攣肌肉抽搐伴疼痛、意識不清、體溫持續居高不下者,須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并及時送院檢查救治;
4. 當患者已初步判定為熱射病,經現場救治后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轉發提醒!
◆本文來源:嗨0543綜合看濱州、濱州網等
◆編輯:濱小州(微信:wei1021)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