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北京崇德堂博物館內,“文字、文明與書教——漢字與人文功夫的養成”學術交流會濃墨啟幕,同期揭幕的“艮其背·回眸漢字”黃波漢字字根形意書法展正式開展。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崇德堂博物館與凱博睿智教育聯合主辦,旨在解碼漢字作為華夏文明基因的深層價值,推動人文精神在當代教育中的重生。
學術交流會上,16位跨領域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文字-文明-書教”展開深度對話。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寧開宗明義:“漢字絕非簡單符號,而是華夏人文精神的活態結晶。” 古漢字學者、金石甲骨學家黃波以甲骨文字形為例,剖析“直”“德”等字的哲學演進;教育專家呼吁超越表層識字,激活文化元概念的生命力;書法藝術家則現場演繹“靜定-平衡-氣韻”三重修養,彰顯漢字書寫作為心性功夫的獨特價值。跨界視野尤為矚目:歷史學者與中醫教授共論漢字思維對傳統學術的奠基,記憶科學家解析認知模型,篆刻大師展示技藝傳承,彰顯漢字在多元實踐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會學者倡議,將“漢字人文功夫”體系化融入教育,助新一代重拾文化根脈。
作為核心亮點,黃波字根書法展以90余幅作品系統呈現甲骨文至楷書的形意流變。黃波先生為《甲骨文字典》編撰者之一、古漢字學者、金石甲骨學家,他以“艮”為鑰,取象《易經》回眸靜觀之意,揭示“止觀”與“行止雙運”的華夏智慧。他強調:“漢字是人類唯一延續至今的表意系統,承載五千年文明。”展覽融合學術與藝術,設掃碼溯源、七場字根講座及篆書集訓,引導公眾在筆墨流轉中開啟貫通古今的文明對話。
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于崇德堂博物館(朝陽區王四營觀音堂398號)免費開放,誠邀觀眾在古老字根間尋根華夏文明,以靜觀滋養未來。正如《易·艮·彖傳》所昭示:“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