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咨詢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工作職業、心理成長等,特別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與心理問題、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問題、性格分析與應用等,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解決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
各位家有青春期娃的家長們!今天咱來聊聊孩子離家出走這事兒,好多家長一聽到這詞兒,腦袋都大了,覺得這孩子咋這么叛逆呢,這里面門道可多著呢!
先說說理解叛逆期這事兒。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那急于破繭的蝴蝶,一心想掙脫束縛,他們不是真想離家出走,就是想證明自己能飛。你要是家長,還說什么“必須回家”“不準離開”,把出口全堵死,那可就壞事兒了,說不定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咱得把“離家出走”當成孩子發的求救信號,他們需要被看見、被理解,還得有把丈量世界的尺子。
再講講對話技巧。孩子說“我討厭你們”,你可別著急反駁。你試試說“聽起來你挺委屈,跟我說說咋回事唄”,把“你應該聽話”換成“我知道你有壓力,咱一起想辦法”。就跟調試收音機似的,找到正確頻率才能接收到信號。有個父親發現,他說“我理解你想自己做決定”后,女兒摔門次數少了70%,這效果杠杠的!
接著是家庭實驗室這一塊兒。讓孩子策劃個“離家24小時”,讓他們準備食物、規劃路線、處理突發狀況。這就跟學騎自行車先在草地練一樣,這種“模擬出走”既能滿足他們的掌控欲,還能讓他們有風險意識。有個媽媽讓孩子管兩周零花錢,結果孩子主動說“在家挺好,至少不用自己洗衣服”,太逗了!
情緒急救箱也很重要。沖突升級時,約定個手勢,比如比個OK代表“暫停對話”,再準備“情緒溫度計”卡片,讓孩子用1 - 10分標心情。有對父子發明了“憤怒氣球”游戲,把煩惱寫紙上折成紙飛機扔進垃圾桶。這些方法看著幼稚,其實能給激烈情緒搭個緩沖帶。
后盾計劃也不能少。在孩子書包放張寫著“需要時打這個電話”的卡片,電話是24小時心理咨詢熱線,再準備個“應急背包”,里面有充電寶、備用鑰匙、常用藥品,附上便簽“不管幾點回家,冰箱有熱湯”。這就跟登山的安全繩似的,說不定永遠用不上,但得有。
破局關鍵就是把對抗變成雙人舞。孩子說“我要搬出去住”,你就說“聽起來你想獨立生活了,跟我說說你的計劃”,把“離家出走”變成人生規劃課題。有個母親和兒子弄了個“模擬租房”方案,結果孩子發現“養活自己比想象難十倍”。
最后說說認知重構。孩子真離家了也不是失敗,是個成長契機。有個心理咨詢師遇到個案例,孩子在外流浪三天回家,母親沒責備,還問“這三天有啥收獲,下次咋準備”,把危機變成了親子關系升級。
那些嚷嚷著離家出走的孩子,比誰都渴望歸屬感。他們需要帶著家的坐標去探索世界。當父母在放手和守護間找到平衡,“離家出走”就從危險信號變成親子關系進化的催化劑啦!各位家長,趕緊試試這些方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