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這個號的客官們 ? 都變得更美 更好了 *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被無數人奉為“人生信條”的話,我一直深信不疑。而最近,剛好借著這個信念,我翻完了這本心儀已久的書——《我把世界裝進背包》。
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旅行攻略,而更像是一本注滿旅人溫度與靈魂的答案之書。它沒有華麗的包裝、沒有強行的感動,但每一頁都像是一扇通往遠方的窗,輕輕一掀,風景就撲面而來,連帶著某個國家的氣味、某段旅途的溫度,以及那個叫“小鵬”的旅行者的眼睛里閃著光的故事。
“世界那么大,他真的都去看了”
我認識小鵬哥,不是在網絡上刷到他的vlog,而是在12年前的他的書里,而今年3月初,參加了他的新書發布會,可算是見到本人了。他站在臺上,講的不是“怎么走遍世界”,而是“為什么要一直走下去”。
《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這本書,厚厚的一本,365個目的地,是他這些年走過世界各地留下的記錄,像極了旅人私藏的手賬,也像一個歲月的紀念冊。
有時候我翻開這一頁,是北歐寒夜的極光;下一頁,便是熱辣的中東市集;再下一頁,又跳轉到美洲荒野或東南亞村落。每一處的描寫都不浮夸,只有生活中真實的微光、塵土、汗水、還有溫暖的人。
于是這本書變成了我的“靈感之書”:
“不知道下一個想去的地方在哪?”
翻一頁,就有一個“命運之地”跳出來,仿佛老朋友拍拍你的肩膀:“嘿,這兒不錯,要不要考慮下?”
旅行的意義,不止在“走了多少個國家”
在書中,小鵬哥并沒有試圖用“我去過多少地方”來制造距離感。他更擅長的是——用細膩的筆觸拉近與讀者的關系。他會寫自己如何在秘魯的夜晚,被海邊一家民宿的主人收留,聊天聊到天亮;也會坦白在某段旅途,自己因為孤獨差點放棄;他會認真分析哪個城市值得長待幾天,也會調侃自己在某地被坑成“冤大頭”的小囧事。
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你不是在看一本攻略,而是在聽一個旅人與你說心里話:
“旅行,不總是美好,也有疲憊、被騙、天氣惡劣,但這些才是它真實又動人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他反復在書中提醒我們:
旅行從來不是一種炫耀,也不是一種逃避,
它應該是一種成長,是面對未知的勇氣,
是用雙腳丈量世界的同時,也學會和自己對話。
“這個時代的旅行,早已變了味”
有一段話,我特別想抄下來分享給你:
“這個時代的旅行意味著什么,好像已經變成千篇一律的打卡。
匆匆到達一個地方,在社交平臺搜索酒店飯館,囫圇地走馬觀花,又快速將雷同的照片和文字上傳回社交媒體上。
曾幾何時,旅行對我們意味著悠閑自在地探索,等待不期而遇的驚喜,讓世界的不同融入我們的腳步里。
它一直應該是向內求的過程,而不是過度分享的結果。”
看完這一段,我在夜里沉默了很久。的確,我們現在的旅行節奏變了。從前追尋未知、放空心靈的旅程,變成了“拍照、打卡、發圈、點贊”的流水線。而《我把世界裝進背包》,像是一根提醒我們“慢下來”的繩索,把我們從被社交審美綁架的節奏里拉回來,重新審視旅行的初衷。
推薦給這樣的你:
最后,如果你問我,這本書適合誰讀?
我想說:
如果你正打算開啟人生的第一段長途旅行,這本書會是你的靈感導航;
如果你暫時無法遠行,這本書會讓你在紙上“偷跑一次世界”;
如果你已走過千山萬水,也請翻翻這本書,看看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走成了你曾經仰望的人。
小鵬哥說:“旅行不僅是身體的遠行,更是心靈的洗禮。”我信了,也做了。哪怕暫時無法出發,我也不再焦慮,因為讀書也是一種抵達,甚至是一種更安靜、更深刻的遠行。
最后:
感謝《我把世界裝進背包》,
讓我在城市奔波中,
仍能保有一個背包客的心。
也感謝小鵬哥,
讓我重新理解了“上路”二字,
不止是腳步,更是靈魂的方向。
愿我們在未來的某一頁地圖上相遇,
不止是旅行,也在生活的每一步路上,
堅定而有光。
你最近讀完的一本好書是什么?或者,你最想重新出發的那座城市,藏在哪里?歡迎留言和我一起聊聊,下一站,我們一起裝進背包里!
愿所有的等待
終將變成美好的遇見
2025,用記錄觸碰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