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飯稻羹魚》(節選)。
飯稻羹魚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質條件之一。古人說過“食者,萬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解決吃的問題。
中國古代文獻中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尚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所謂:“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實際上,早在距今10000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了馴化植物和動物,加強了自然界動植物和生態環境操縱能力的提高,從而擺脫了單純依賴自然資源生存的狀態。
植物考古學是研究早期農業起源的重要手段。考古發掘中,通過細致的水洗、浮選等方式,可以獲得許多植物遺存,這些被稱為植物大遺存,其中種子和果實的種類約占遺存種類總數的95%。對遺址出土種子、果實的鑒定可以通過遺存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機構兩方面進行分析,外部形態包括形狀、大小、顏色與光澤、附屬物、表面特征和種皮特化結構,內部結構主要是觀察種皮、胚和胚乳。同時,通過觀察細部特征,還可以辨別出一些特點物種野生和栽培的形態差異,為探討農業起源提供重要線索。
長江下游地區被認為是水稻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0000—8000年的上山遺址出土含有大量以水稻穎殼為摻和料而制作的陶器,經過植物考古學家從穎殼形態觀察、小穗軸特征分析和植物硅酸體分析等,確認它們已經是原始的栽培稻。
到了距今6000年以后,長江下游地區水稻種植已經非常普遍。蘇州地區的草鞋山遺址、綽墩遺址等處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水稻田,這些水稻田面積較小,從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不等,周邊有水溝、水塘及水路等水利配套設施。江蘇蘇州澄湖遺址發現過崧澤文化的水稻田,其面積從1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約50—60平方米,而且排灌系統較馬家浜文化更進一步。良渚文化的水田遺跡發現于浙江臨平茅山遺址,其分布范圍呈——東西向不規則的狹長條形,東西最長近700米、南北寬約50—80米,面積70—80畝。稻田遺跡由河溝、道路(田埂)和灌溉水渠組成。茅山遺址發掘的大型水稻田,是目前國內發現結構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稻田遺址。
馬橋文化雖然沒有發現水田遺跡,但是通過植物考古學的研究也發現了與水稻相關的遺存。錢山漾遺址曾經進行過植物考古學研究,經過水洗,在屬于馬橋文化的灰坑H53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遺存,它也是該遺址中發現數量最多的植物遺存,共發現8400粒(圖4-13)。這些稻谷遺存大部分以稻米的形式存在,稻谷數量很少,米粒形態完整。對H53出土稻米形態特征參數測量結果顯示,稻米長5.64毫米、寬2.93毫米、厚2.24毫米,長寬比為1.92,與野生稻粒型明顯不同,屬于栽培稻(Oryza sativa)。一般情況,秈稻米瘦長,長寬比在2—3(高的可達3以上),多數在2以上;粳稻米短圓,長寬比在1.6—2.3之間,多數在2以下。從長寬比看,遺址中出土的稻米粒型更接近于現代栽培稻中的粳亞種。
圖4-13 錢山漾遺址H53出土稻米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顧佳悅
編輯:湯婧嫻
初審:方佳璐
復審:林心怡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