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這句袁枚的詩正是安丘西南山區的生動寫照。一座座山頭曾一度成為山鄉人民走出大山、發家致富的“攔路虎”。而于2018年建成的“安丘天路”,徹底打破了這一僵局,不僅解決了沿線90個村莊8萬多人的出行問題,還讓群山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山鄉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
“安丘天路”又稱“十徐路”,是“齊魯天路”的一段,全長41公里,貫穿留山、城頂山、紫草山等5座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因地勢高險,蜿蜒曲折,被當地群眾譽為“天路”。“天路”的建成,喚醒了沉睡的農業資源、激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醉人的生態美景,讓“綠水青山”蝶變為“金山銀山”。在“農業強、文化興、旅游旺”的融合發展中,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的鮮活畫卷。
從“埋在深山”到“網紅打卡”:風景里藏著“流量密碼”
當烏黑的柏油路在山間蜿蜒,當黃色的中軸線在路中間延伸,當多彩醒目的轉角地標鋪展時,崎嶇的山路變成坦途,“天路”本身就是一條風景線。
安丘梯田
深藏山間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老峒峪遺址,孔子弟子公冶長讀書處——公冶長書院,始建于春秋時期的齊長城遺址,南北朝宋朝建立者劉裕駐軍之地—留山,清代雕刻技藝的巔峰之作——庵上石坊等,這些曾沉寂于歲月流逝中的古文化,都因著“天路”的觸動而鮮活了起來。
輝渠半畝山塘
在“天路”沿線,40余處景點如珍珠般被一一串聯:歌爾Gcamp營地的國際化理念、獲鹿山谷的江南婉約、馬寨·拾光里的懷舊情結、黃石板坡村的紅色記憶、半畝山塘的詩意田園等充滿現代感的景點和古文化交相輝映,游客既能在古文化景點中感受“過去”的溫度,也能在現代景點中觸摸“當下”的脈搏,在時空的對話里,讓文化傳承有了更生動的載體,也讓現代生活多了份歷史的回甘。厚重的文化底蘊豐盈了“天路”的肌理,“安丘天路”一躍成為自駕游客的不二“網紅打卡”地。
官莊齊魯桃海
這條被譽為“中國北方自駕游第一路”的公路,風光四季成詩:春賞萬畝桃海灼灼綻放,夏覽輝渠梯田疊翠流金,秋醉千年銀杏漫天金甲,冬觀雪覆溝谷銀蛇舞動。同時構建起“白天游天路、夜晚宿石屋,清晨摘鮮果、午間品美食”的全時段體驗,散落的景點被織成便捷的“半小時旅游圈”,將各具特色的去處緊密相連,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旅游矩陣。
今年春天,“天路”沿線十萬畝桃園競相綻放,#安丘天路賞花#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潮,閱讀量超500萬,單日游客量突破3萬人次。
輝渠鎮
“天路”的魅力現已跨越了國界。今年7月,英國艾森學院的師生們沿“天路”來到輝渠鎮,品嘗蜜桃、體驗射箭,沿途的風車矩陣和光伏板“海洋”更是給他們帶來的強烈的視覺震撼:“太神奇了!”他們頻頻駐足拍照,贊嘆“安丘天路”的絕美風光,并通過網絡傳播讓“安丘天路”徹底“出圈”。
如今,“安丘天路”每年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年拉動消費5億元,成為北方自駕游的“流量擔當”,先后斬獲“我家門口那條路——最具人氣的路”、全國“四好農村路”“省級旅游風景道”等殊榮,2024年入選全國第一批旅游公路項目,《安丘天路——一路風光美出天際》躋身“2024年度交通與旅游融合創新項目”。
從“走不出去”到“上門求購”:安丘“土特產”變身香餑餑
“種出來賣不了,賣也賣不了好價錢。”曾是山里人共同的痛。“以前車推肩挑地走三四個小時,最多才到鎮上的集市,現在客商直接到地頭收購!”柘山鎮種植戶王老漢的感慨,道出了“天路”帶給農產品的命運轉折。在這條“農業走廊”上,生長著多個地理標志產品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組成的“土特產天團”:金黃的望海山小米、爆汁的石埠子櫻桃、軟糯的柘山蜜薯、脆甜安丘蜜桃……如今,這些優質農特產借“天路”帶來的“地頭經濟”“后備箱經濟”熱銷全國。
官莊鎮大桃
盛夏時節的“天路”沿線瓜果飄香,十萬畝安丘蜜桃迎來豐收季。凌晨三點的石埠子鎮共富桃鄉市場燈火通明,600多戶桃農在這里緊張有序地進行交易,分揀、打包、裝車等工序一氣呵成。“現在交易半徑縮短了30%,物流成本降低了20%。”種桃大戶劉智超翻開賬本算了一筆賬:他經營的700畝桃園,去年大桃銷量達1000余噸,實現銷售額500萬元。與此同時,郚山鎮大桃合作社通過引進20多個新品種,實現了從6月份到10月份的持續上市,帶動182戶農戶年均增收6000元。
全季產業鏈更讓“一產”接“二”連“三”:春天游客賞花時預訂櫻桃,夏天在梯田邊認購小米,秋天親手挖蜜薯,冬天大棚里摘草莓。“游客來了不光買,還愿意體驗采摘,農產品附加值翻了番。”官莊鎮于家洼村果農楊志榮算著賬,今年畝產蜜桃能賺1.5萬元,是以前的三倍多。
為充分挖掘“天路”經濟,沿線各鎮結合自身優勢,培育出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郚山鎮重點打造芋頭、西瓜等品牌,同步發展觀光農業;柘山鎮種植優質蜜薯3.5萬畝,年產值達2.31億元;輝渠、柘山形成的特色雜糧產業帶,讓“輝渠小米”“柘山蜜薯”等品牌聲名遠播;石埠子、官莊為核心的優質果品示范區,更讓“中國草莓之鄉”“中國櫻桃之鄉”“中國蜜桃之鄉”的美譽享譽四方。
依托生態資源稟賦,“天路”沿線鄉鎮還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了多個生態農業種植基地,全力推進“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轉變。“我們新引進巨峰、藍寶石等優質葡萄品種15個,全部采用有機肥種植,全生態管理,畝產可達4000斤,農場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發展起了奇異果、藍莓等采摘大棚7個,助力群眾增收50萬余元。”輝渠鎮衡野生態農場負責人王濰美介紹道。
這條蜿蜒在青山綠水間的農業“天路”,不僅串聯起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產業帶,更通過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將地方特色資源轉化為富民強鎮的金鑰匙,為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
獲鹿山谷
從“窮山僻壤”到“游人如織”:村民捧上“旅游金飯碗”
“以前守著老石頭屋發愁,現在靠它當上了民宿老板!”輝渠鎮小麥峪村李大哥的轉型故事,正是“天路”為沿線村民帶來新變化的縮影。自從“天路”通車后,那些曾經無人問津的老石屋,如今成了游客爭相預訂的“山景房”。這個曾經靠天吃飯的山村,如今已發展起16家農家樂,可同時接待400人就餐,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不足8000元躍升至3萬多元。
“天路”編織的“半小時旅游圈”里,鄉村資源正變成旅游資本。五一假期,歌爾Gcamp營地、獲鹿山谷等景點一房難求,半畝山塘的民宿提前兩周就訂滿。輝渠洞西頭村夏小麗的農家樂便依托石頭老屋而建,炒笨雞、薄荷煎蛋等特色菜讓游客贊不絕口。“既能賞田園風光,又能品農家美味,找回了兒時記憶。”來自青島的游客陳先生道出了無數游客的心聲,而夏小麗也因此成了帶動村旅游發展的“網紅”。
沿線“一鎮一味”的美食體驗成為留客法寶:馬寨村牛肉包的醇厚、黃石板坡炒雞的鮮嫩、柘山小笨雞的地道、郚山全羊的濃郁,讓游客回味無窮;在郚山合力牧場擠牛奶、做奶酪,在柘山蜜薯田園體驗親子挖薯……村民的角色悄然轉變:果農成了采摘向導,主婦成了農家樂大廚,手藝人成了非遺講解員。數據顯示,天路已帶動沿線5000余人就業,年拉動消費5億元,新業態讓“綠水青山”穩穩變成了“金山銀山”。
從蜿蜒的羊腸小道蛻變為“四好農村路”,從單一的“農產品出山”升級為“游客進山”的多元發展,“安丘天路”正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將果園與景區、老宅與新業、傳統與現代有機串聯。這條振興之路,正在魯中大地鋪展出一幅“路通產業興、景美百姓富”的壯美畫卷。
通訊員 牛海青 趙峰 李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