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工昌
2025年7月11日,“上海車展事件”相關案件迎來二審判決,均維持原判:上海車展站上特斯拉車頂的河南張女士被認定侵犯特斯拉名譽權,應向特斯拉賠禮道歉并賠償17萬元。這場歷經4年多,長達1500多天的事件終于結束。
①
二審判決中,法院同樣認定媒體人封某在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事件”中,起到了組織、策劃的作用。同時,因封某長期在微博上攻擊特斯拉、貶損特斯拉名譽的行為,法院判決其在微博賬號及《法治日報》向特斯拉賠禮道歉,賠償損失25萬元。
其實整個“特斯拉車頂維權”事件涉及三人,但跨度最長也是影響最大的是那位來自河南的張女士。2021年3月9日,一段“河南女子坐在特斯拉車頂維權”的視頻引發輿論關注。視頻中,張靚(化名)手持喇叭坐在一輛貼有“特斯拉剎車失靈”字樣,且已被撞毀的Model3事故車上,喇叭循環播放著“特斯拉Model3春節期間剎車失靈,引發交通事故,一家四口險些喪命”的錄音。
特斯拉由軟到硬
據九派新聞報道,當事車主張女士介紹,事情的原因是2021年2月21日,其父開著特斯拉載著四人從外邊回家。經過一個紅綠燈路口,準備減速時,突然發現剎車失靈,導致連撞兩車,最后撞擊到道路邊的水泥防護欄才停下。
張女士表示,她的父母都在該次事故中受傷,母親全身多處軟組織受傷,父親頭部輕微腦震蕩。事后,她因內心恐懼找到特斯拉官方,要求將車輛退回。但因為特斯拉方面多次推諉甩鍋,不予正面回應,所以她才采取這樣一種方式維權。
針對此事,3月10日,“特斯拉客戶支持”微博針對此次維權事件稱,交警方面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書顯示:認定張先生(車主父親)違反了相關法律關于安全駕駛和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的規定,對事故應承擔全部責任。
經過對車輛數據和現場照片的查看與分析,特斯拉發現車輛在踩下制動踏板前的車速為118.km/h,制動期間ABS正常工作,前撞預警及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并發揮了作用,未見車輛制動系統異常。
對于特斯拉方面的說法,張靚并不認同,并表示對特斯拉提供的行車數據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我父親駕齡超過30年,最基本的交通規則還是懂的,更不會拿一家人的生命開玩笑。當時我父親是踩了剎車的。”張靚告訴記者。
注意,事件一開始,當地交警已對此作出結論,并且特斯拉方也對此作出技術補充說明,但不獲張女士認可。于是就有了下面震驚全國的一幕的發生。
2021年4月19日,2021上海國際車展在國家會展中心開幕。11時許,在特斯拉展臺上,一名身穿白色T恤的女子拔掉現場的裝飾傘,并站到車頂多次大喊“特斯拉剎車失靈”,其衣服印有紅色“剎車失靈”字樣和特斯拉標志。
事件發生后,特斯拉當日兩度通過官方微博發聲,對該事件作出回應。
4月19日14時59分,特斯拉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當事人為此前2月發生的河南安陽超速違章事故車主,通過非常規方式獲取證件進入展館,在展臺周圍進行直播,露出定制維權T恤,并登上車頂大喊。
上述聲明稱,該車主此前曾因超速違章發生碰撞事故,而后以產品質量為由堅持要求退車。近兩月以來,特斯拉方始終保持與車主積極協商,表示愿意協助完成檢測、維修或保險理賠事宜,同時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但是由于車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檢測,并強烈拒絕特斯拉提出的所有方案,所以相關事宜只能持續溝通。接下來,還將繼續與車主溝通,幫助車主盡快恢復正常用車生活。
當日23點55分,特斯拉官方微博再次發文,表示“如果是特斯拉產品的問題,特斯拉一定堅決負責到底,該賠的賠、該罰的罰。這是我們一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同時我們需要說明的是:對不合理訴求不妥協,同樣是我們的態度。”
不過特斯拉的行動也采用了雷霆手段。4月20日早間,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官方微博發布通報稱,“特斯拉車展遭遇車主維權”事件涉事女子張某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處以行政拘留五日,李某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處以行政警告。
一場痛斥特斯拉的輿論高潮
上海特斯拉車主大鬧車展事件,廣泛引爆了輿論。2021年4月19日晚,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車頂維權”成熱點,是誰讓誰不“體面”?》
文章稱,出現這樣的事情,到底是車主的不體面,還是車企的不體面呢?事實上,這不是相關車企第一次遇到“車頂維權”,這也不是“車頂維權”第一次引發輿論熱議。站上車頂維權既不安全也不體面,于公共秩序更無益。于上海車展而言,出現這樣的事情,有關方面應當依法依規,該調查的調查,該處理的處理。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微信號也在4月19日發文,質問特斯拉:責任何在?擔當何在?
4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評論文章《誰給了特斯拉“不妥協”的底氣》。文章稱,從網絡輿情來看,特斯拉高管的傲慢回應,讓很多人感到費解。尤其“近期的負面都是她貢獻的”“我覺得她也很專業,背后應該是有人的”等表述也不太妥當。客觀來說,一家企業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作為一家“明星”企業,應該具備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態度。
同日,《南方都市報》發表評論文章《特斯拉車主再維權:雙方表達難稱理性,當以訴訟解決問題》。文章稱,單方的說法、數據以及主張,是否經得起推敲需要權威、專業、中立的調停方來做判斷,但有傾向性的臉譜化對方是不可取、不理智的做法,這既包括車主所堅稱之“特斯拉剎車失靈”,也包括車企所給出的“超速違章事故車主”稱謂。
在主流媒體的嚴厲痛斥下,被點燃了情緒的網民群情激昂,怒吼著要求特斯拉給中國人民一個交代。2022年,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基于大數據與輿情社會影響力測算結果,共同梳理出“2021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特斯拉“車頂維權”事件暴露車企服務漏洞,被列為十大熱點之一。②
在輿論發酵之后,2021年4月20日,鄭州市監局回應“車頂維權”,指出特斯拉拒絕提供行車數據。這一情況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4月21日,市場監管總局責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監管部門的介入,讓整個事件的發展更加規范和透明。在監管部門的壓力下,特斯拉最終于4月22日提供了相關數據。行車數據在這起事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判斷車輛是否存在問題的關鍵依據。特斯拉提供數據的行為,一方面是對監管部門的回應,另一方面也為后續的調查和處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4月20日晚,特斯拉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向客戶致歉,并表示已成立專門處理小組,盡全力滿足車主訴求,不過此時車主已經被拘留。4月22日,特斯拉向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提供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數據,并作出文字說明。這一系列的行動表明,特斯拉開始正視問題,試圖通過實際行動來挽回局面。
特斯拉這一轉變看似突然,實則是特斯拉在權衡利弊后的選擇。如果繼續保持強硬態度,可能會對其品牌形象造成更大的損害。隨著特斯拉的回應漸趨緩和,此事的熱度也漸漸消退。不過此后特斯拉選擇了上法庭討說法。
車主判賠二審比一審多
法律是理性的,也是無情的。
2024年5月,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張靚被認定侵犯特斯拉名譽權,要向特斯拉賠禮道歉并賠償172275元。對于這一判決結果,張靚表示不接受,并透露將準備上訴。③
判決書顯示,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認為:該案中,張女士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案涉車輛確實存在剎車失靈這一故障。
張女士在無任何客觀依據證明案涉車輛存在剎車失靈的情形下,貿然實施的案涉行為,構成誹謗行為;張女士認為其行為不構成誹謗行為的抗辯意見,法院不予采納。
法院認為,張女士在無明確證據的情況下,向公眾發表特斯拉剎車失靈言論,刻意借助車展現場媒體廣泛傳播該未經求證的信息,其言行明顯具有貶損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名譽的主觀故意和過錯。
同在當天,特斯拉汽車(北京)有限公司與被特斯拉質疑為張女士爬車頂事件組織策劃者的封某之間的名譽權糾紛案,亦在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進行了一審宣判。
在這起名譽權糾紛案中,法院判決封某侵權成立,其需要在15日內向特斯拉汽車(北京)有限公司公開道歉并賠償25萬人民幣。此外,封某起訴特斯拉名譽侵權一案,其全部訴訟請求亦被法院駁回。
法院認為,據前述認定,封某在2021年4月19日發生的“上海車展事件”中,確實存在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違法行為,起到了組織、策劃的作用。
封某的新浪微博認證顯示,他是一位資深汽車達人。2021年4月19日,特斯拉車主張女士在上海車展維權時爬上車頂,封某被特斯拉質疑為該事件的組織策劃者。封某曾在微博中否認了這一說法,他稱自己僅僅轉贈給了張女士一張媒體日通行證,“給正常維權提供一些非必要協助≠組織策劃上車頂”。
值得關注的是,在法院一審宣判后,封某在新浪微博社交平臺上再次發文,“兩個案子都輸了。法院存在明顯的一邊倒傾向,今天會整理出案情分享”。④
根據IT之家整理的判決書,部分要點如下:該案中,張女士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案涉車輛確實存在剎車失靈這一故障,其在庭審中亦明確承認實施案涉行為時主張的剎車失靈系其主觀判斷,特斯拉一方從未承認該事實。
案件審理過程中,張女士亦不申請對案涉車輛是否存在剎車失靈進行司法鑒定,故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理應由張女士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根據公安機關認定案涉交通事故成因系案外人駕駛案涉車輛時未與前車保持足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故負事故全責。公安機關的認定指出,事故是因為駕駛者未能與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而造成的,因此負全責。
特斯拉車主事件的冷思考
據媒體此前報道,2023年11月,特斯拉訴西安李某名譽權侵權一案,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西安李女士名譽侵權責任成立,須向特斯拉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費用2000元,同時承擔車輛鑒定費。
西安李某于2021年3月駕駛特斯拉發生交通事故,并參與了隨后的“上海車展事件”。
據了解,特斯拉一審要求李某賠償500萬元,但判決的賠償金額僅為2000元。
2024年8月5日,特斯拉與西安李某(上海車展事件核心成員之一)的名譽權侵權案件迎來二審判決,李某應賠償特斯拉的金額由一審的2000元調整至70000元。李某上訴理由不成立,法院對李某的上訴主張不予采納。同時,法院委托的司法鑒定機構對涉案車輛進行鑒定,鑒定意見為:特斯拉車輛制動系統正常有效無故障,符合相關技術標準。
2024年5月30日,汽車博主封士明起訴特斯拉名譽權糾紛一案,法院駁回其全部訴求;特斯拉起訴封士明名譽權糾紛一案,法院判決封士明公開發表致歉聲明并賠償特斯拉25萬元。⑤
經過二次判決,這個西安鬧事女的賠償金額由2000元上升到7萬元。即便這樣,許多熟悉內幕的人還是呼吁,賠的太少了。
其實現場還有一位名叫安保佳的上海車主,根據安保佳的微博,他之前是特斯拉的死忠粉,誰說特斯拉的不是他都不愿意,但當他的models電機發生故障失去動力后,特斯拉的售后甩鍋等處理態度讓他失去了耐心,從而走上維權之路。此次事件中,他也和二位女士一起被帶到派出所,并受到了行政警告的處分。事后,他針對特斯拉當時的回應發微博表示“不妥協”。
但他所謂的不妥協后來了無聲響。
至此,三個經歷上海車展之鬧之人,兩個分別遭遇兩次判決,越判越重,其中那個鬧的最兇的的也判的最重。至于那個上海人,見勢不妙,趕緊禁嘴。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特斯拉中國方面介紹,據司法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顯示,“上海車展事件”使特斯拉遭受了超過1.7億元訂單直接損失、數千萬元商譽損失。在此事件后還曾發生幾起車主號稱“剎車失靈”的事故,最終專業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結果都顯示事故原因與特斯拉車輛本身無關。⑥
但特斯拉如此損失,換來的是兩位鬧事者各十位數的賠付,對于此次案件的判決結果也引發了網民熱議,有網民表示:終于不再按鬧分配,回歸法律底線。這是社會的進步,這進步要感謝特斯拉。因為正是特斯拉的“不妥協”,才讓人堅信,法律與事實才是企業真正的護城河。
整個事件讓特斯拉蒙受巨大損失,但特斯拉的“修復形象”并非靠公關策略調整,而是依靠數據公開:事故車輛EDR(事件數據記錄器)信息可查,技術問題可驗證。這種模式或許在短期內顯得“不近人情”,但長期來看,它樹立了一個更健康的商業范式:企業的核心價值是產品與法律合規,而非輿論操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特斯拉的做法或許顯得“另類”,但它證明了:真正的企業聲譽,不是靠公關塑造的,而是靠產品、數據和法律贏得的。
人們不會忘記,在這兩人所謂的維權事件中,媒體與民粹歡呼的烈度,還有特斯拉的應對方式曾被官方媒體質疑乃至痛批,但最終司法判決證明:多起“剎車失靈”指控經司法鑒定均未發現車輛問題,法院最終認定維權者缺乏證據,構成名譽侵權。
[引用]
①(特斯拉車展事件當事人和組織者二審維持原判,被判道歉及賠償澎湃新聞2025-07-11記者吳遇利)
②(還原“特斯拉車展維權事件”全經過:始于兩個月前的一場車禍2021-04-20)
③(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二審判了,被判賠17萬!該事件致特斯拉損失1.7億訂單瀟湘晨報2025-07-12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④(特斯拉“剎車門”鬧劇,判了上游新聞綜合2024-05-30財經眼)
⑤(特斯拉剎車門終審判決:李某判賠增至7萬光明網2024-08-05澎湃新聞記者吳遇利)
⑥(賠償17萬!揭秘特斯拉剎車事件背后真相北京商報2024-05-31平平無奇是老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