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學生為探尋非遺傳承密碼,汲取紅色精神力量奔赴呂梁市孝義,通過采訪非遺傳承人、走訪紅色村落,進一步在非遺傳承與紅色教育中收獲成長,傳播孝義之聲。
孝義木偶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唐宋時期,屬杖頭木偶戲分支,具有鮮明的北方藝術特征。其表演形式融合木偶與皮影,白天演木偶戲,夜晚演皮影戲,唱腔涵蓋皮腔、碗碗腔和中路梆子,承載著地方風俗與社會倫理,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研究價值。7月5日,同學們走進孝義市皮影木偶博物館,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在采訪木偶制作傳承人王宏偉弟子劉馨文時,大家圍繞木偶制作技藝傳承,從雕刻工序到文化內涵,進行深入交流,近距離觸摸傳統藝術溫度。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是孝義皮影最大的藝術特點,孝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它起源于戰國,發展于宋金,鼎盛于明清,一直流傳至今,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間智慧。2006年,孝義皮影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月,孝義市被授予“中國皮影木偶之鄉”的稱號。
7月7日實踐隊來到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在辦公室田福珠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劇團工作環境,隨后采訪皮影木偶傳承人武衛娟、劉亞麗老師,了解傳承故事與發展困境。最讓大家難忘的,是親身參與木偶戲、皮影戲表演,操縱木偶、演繹皮影,在一拉一扯、一唱一和中,深度體驗孝義戲劇文化獨特魅力,體會非遺傳承不易。同學們在表演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木偶皮影戲的藝術魅力,也意識到傳承人的堅守和付出對于這一古老藝術的重要性。一張皮影、一盞明燈、一段唱腔,便串聯起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成為孝義最鮮明的文化符號,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7月6日實踐隊前往孝義市仁義村開展紅色教育。在紅色遺址參觀學習中,同學們聆聽革命故事,感悟先輩精神,并為仁義村拍攝宣傳片,用鏡頭記錄紅色記憶,助力鄉村紅色文化傳播。這讓同學們明白,紅色文化和非遺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都需要我們去傳承和弘揚。
此次孝義之行,同學們以專業知識為舟楫,以實踐探索為風帆,不僅深入探尋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密碼,更在紅色精神的浸潤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他們以青春之眼觀照歷史,以專業之心解構文化,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助力地方文化發展的實際行動。同學們紛紛表示,將持續關注孝義文化的動態發展,結合自身學科的專業優勢,深度參與孝義市戲劇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創新,讓青春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熠熠生輝,共同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