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訴說千年往事,智能屏幕勾勒未來圖景。近日,孝義市崇文街小學師生走進臨水古村與智慧農場,在青磚黛瓦與數字屏幕的碰撞中,開啟了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與科技對話。
臨水古村
青瓦深處尋文脈
晨光微露,研學隊伍踏入臨水村,仿佛推開了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側青磚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門墩上的牡丹紋樣、影壁上的松鶴磚雕,都在無聲訴說著歲月的沉淀。
“快看!那棵樹好特別!”循著驚呼聲望去,一株三人合抱的古柏與一株碗口粗的槐樹緊緊相擁——這便是臨水村的“鎮村之寶”柏抱槐。虬結的柏枝如巨臂環抱著嬌柔的槐干,兩樹根系在地下交織,枝葉卻在空中各自舒展。“柏為父,槐為母”,村民口耳相傳的故事里,藏著古人對生命共生的哲思。同學們仰首凝望,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光影,仿佛看見時光在這里停駐,聽見歲月在這里低吟。
轉過街角,元代風格的五道廟映入眼簾。飛檐如鳥翼欲展,斗拱層疊似蓮綻,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可見“減柱法”營造的精巧與“大額梁”結構的雄渾。“原來課本里的元代建筑不是抽象的概念!”五年級學生李曉雨邊記錄邊感嘆,“看這檐角的起翹,扶這墻面的夯土,古人用木石磚瓦寫就的建筑智慧,比任何圖片都鮮活。”
深宅大院里,三合院的門墩、四合院的影壁、穿堂而過的穿心廊,構成了一幅立體的“傳統生活圖譜”。門墩上“麒麟送書”的石雕、影壁上“耕讀傳家”的題刻,讓同學們觸摸到了“詩禮傳家”的文化基因;而院角老井旁斑駁的轆轤、屋檐下垂掛的紅辣椒串,則流淌著最溫暖的煙火氣。“原來傳統村落不僅是房子,更是活著的文化記憶。”六年級學生王浩宇在研學手冊上寫道。
智慧農場
銀屏綠海探未來
如果說臨水村是“大地的史書”,那么智慧農場便是“科技的詩箋”。當研學隊伍走進這座“農業硅谷”,6米高的“蔬菜大樓”便以震撼的姿態闖入視野——玻璃穹頂下,傳感器如星辰般密布在植株上方,實時捕捉著溫度、濕度、光照的細微變化;中控大屏上,數據流如溪澗奔涌,精準調控著每一寸空間的“微氣候”。
“這是會‘說話’的蔬菜!”在無土栽培區,同學們圍著一株在旋轉滾筒上舒展葉片的京水菜驚嘆。金屬架構間,管道如銀鏈縱橫,菜苗的根系浸在透明營養液中輕輕舒展;魚菜共生系統里,錦鯉甩尾攪碎一池碧波,葉片上的水珠折射出細碎的光,與生菜的翠色交相輝映;最令人稱奇的是氣霧栽培區——2000余株葉菜懸空于離地半米高的栽培架上,細密的水霧在根系間氤氳,宛如給植物披上了一層薄紗。“沒有土壤,沒有泥土的芬芳,它們怎么長得這么好?”三年級學生陳若琪湊近觀察,“原來科技能把課本里的‘無土栽培’變成現實!”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智慧農場用一組組數據、一臺臺設備,為同學們揭開了現代農業的神秘面紗。當看到傳感器實時上傳的數據在中控室“跑”出最優解,當觸摸到金屬栽培架上傳來的微微震顫(那是水泵工作的節奏),孩子們忽然明白:科技不是遙不可及的“高冷存在”,而是藏在細節里的“溫暖力量”。
古今交融
文化科技共成長
這場研學之旅,既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尋根,也是一場擁抱未來的科技啟智。在臨水村的青瓦深巷里,同學們觸摸到了傳統建筑的智慧、感知到了鄉土文化的溫度,更在心底種下了“傳承文化根脈”的責任感;在智慧農場的銀屏綠海中,他們見證了科技對農業的重構。領略到了創新對生活的改變,更在眼中點燃了“探索科技未來”的熱情。
“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而要讓孩子們在行走中成長。”崇文街小學副校長郭雪晶說道,“當歷史的厚重與科技的鮮活在孩子們心中交織,文化的根須會更深地扎進土壤,創新的萌芽也會更茁壯地向上生長。”
“這次研學就像一場奇妙的冒險!” 學生王馨瑤興奮地分享道,“它讓我明白,傳統與現代可以如此和諧地交融,文化與科技能夠彼此照亮。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心靈的成長,為我的未來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當夕陽的余暉灑在古村的青瓦上,也映照著智慧農場的玻璃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研學之旅落下帷幕。但傳統文化的根脈與科技創新的火種,已深深扎根在孩子們心中,等待著在未來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記者 張娟娟
來源:呂梁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