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再過幾天就要入伏了,也就是三伏天即將拉開序幕。那么這個“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就是提醒我們,天氣熱的時候,不要隨意出門,以免出現中暑等情況。
入伏,是三伏天的一個開始,而三伏,它是初伏、中伏還有末伏的一個統稱,這個階段乃是一年當中,最為炎熱的階段。三伏之熱,民間稱為“溽熱”,即悶熱、潮濕,就像在蒸籠里一樣。明代文學家李攀龍有詩描寫:“三伏天雨火,郎但籠窗坐。何處汲寒漿,金瓶井中墮”。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三伏天的熱,可不是單純的溫度比較高的那么簡單,這種相對的比較干熱,遇到陰地方會很涼爽,但是潮濕的熱,是讓你無處可躲。
為啥古人喜歡用伏來表示炎熱呢?
這其實源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說,古人認為最熱的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有三伏之說。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每一個庚日相距10天,中伏與末伏之間,或相距10天,或相距20天。三伏跨度時間較長,又不屬于二十四節氣,故稱為“雜節”。
雖然是一個雜節,但是在民間,人們卻特別的關注,而且還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一個風俗,比如在飲食上,就有吃伏羊,還有吃面條餃子的一個說法。當然過伏天也有很多的講究,醫生提醒:4類人要注意,高溫來勢洶洶可別大意!
入伏即代表高溫的開始,而且這個時間還相當的漫長,一直要到出伏之后,熱度才會慢慢減少,因此,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高溫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那么哪4類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高溫天氣呢?
第一類人:老人
老人年紀比較大了,自身調節溫度的能力也在下降,而且很多人老人,有節省的一個習慣,比如說舍不得倒剩菜,舍不得開空調,平時還經常干體力活,去莊稼地當中,而高溫天氣,也最容易導致人體流汗過多,導致身體的不適,甚至出現中暑的一個情況。
第二類人:兒童
孩子天生就喜歡玩,而三伏天的時候,天氣本身溫度比較高,孩子又比較的愛動,那么就容易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而且這個時候,他們控制不住自己,還喜歡去戶外玩,那么如果不及時的補充水分,同樣容易出現意外。
第三類人:有舊疾的人
像一些有舊疾的人,尤其是心腦血管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的一些人,一定要注意,這個時候高溫,一定要避開最炎熱的時候出門,同時要減少戶外的一個運動,如果說身體出現了不舒服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以免錯過最佳的一個治療的時間。
第四類人:戶外作業人群
雖然掙錢很重要,但是對于戶外作業人群來講,也一定要注意,高溫天氣的時候,要注意好好休息,尤其是中午的時候,要避開陽光最毒辣的這個時間段,同時要合理制定戶外作業安排,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宜使用防暑降溫用品,做好個人防護。
三伏天即將到來,在這樣的日子當中,我們一定要警惕高溫天氣,容易帶來的熱射病,同時也要注意謹防中暑的一個情況,室內的話保持通風,天氣特別的炎熱的時候,注意及時開空調,補充水分還有電解質,避免去飲用酒精類的飲料,以免給身體帶來負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