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你行!你上》做完了千城點映,口碑兩極分化。
31年,只導了7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鬼子來了》成為經典,《讓子彈飛》爽翻觀眾。《你行!你上!》和這三部經典之作相比從觀感到內核都差點意思,肯定成不了經典。
表面看,《你行!你上!》有兩大敗筆無法原諒。
一個是姜文蹩腳的東北話。
他肯定是學了一段時間,拍電影的過程中生怕自己臺詞東北味兒不夠沖,所以努力使勁兒,極力加強口音。但適得其反,說話和表演一樣,忌諱模仿痕跡,越使勁越假,越假就越是聽著不像,全程出戲難受,導致姜文對郎國任的人物塑造全盤失敗。
郎朗一家是沈陽人,都不用說沈陽口音,哪怕是泛東北,姜文說的也不對。全程聽他說話的感覺,用俺們東北話來說就是“賊拉膈應”。
姜文有戲癮且太自戀了,你行你上沒錯,不行就不應該硬上。郎國任這個角色就應該找個正宗東北人演,哪怕于和偉來都會比他強很多,可惜啊,于和偉只給了個邊緣角色。
另一個是姜文完全毀了老祖宗傳下來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鋼琴天才狂傲、叛逆、不循規蹈矩都沒問題。但《你行!你上!》由內而外的透著對老師的輕慢、不屑,甚至羞辱、批判。
如果就是個原創故事也忍得了,但這部電影是郎朗的年少傳記啊!電影里父子二人的名字就是郎國任和郎朗,再現了郎朗的成名路徑。
但是幾任老師呢?第一任能力不行,教了幾天教不了啦;第二位被塑造成了嚴師變嚴厲,嚴厲變刻薄,再從刻薄到精神病;第三任更離譜,擺明了沒教郎朗任何東西,葛優飾演的角色是原本找的老師的愛人,啥也不會還一直跟到最后;到了國外,從教師、音樂學院的校長到指揮,全盤丑化抹黑。
姜文當時有沒有問過郎朗:你是怎么走到今天的?靠的都是天分自己努力,輔導你的老師沒有什么功勞吧?
如果郎朗給出肯定的答案,當我沒說;如果郎朗感念一路成長老師的教導之恩,他看完這部電影,有沒有臉去探望老師?
但拋開這兩大敗筆,和網上大家吐槽的爹味兒、登味兒、流水賬等等,《你行!你上!》還是姜文電影那股味兒,是典型的“姜文電影”,充斥著他藏不住、也沒想藏的癲狂張揚、個人主義,以及充滿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還有更重要的,各種各樣的隱喻,下面拋磚引玉,列出比較顯著的6個。
隱喻1:沒有餃子只有醋
東北人愛吃餃子,但電影里沒出現餃子。
要是沒提到餃子不出現正常,可是提了餃子還不給,就是明顯隱喻。
父親一路陪伴孩子到國外,郎朗練完28個小時的琴,說“吃頓餃子,然后好好睡一覺。”可后面吃的還是韭菜盒子。電影里幾次出現都是韭菜盒子。
這個電影沒有餃子,只有醋,就像電影“郎朗的個人傳記”只是幌子和工具,重點是表達姜文藏進去的各種隱喻,以及歌頌他飾演的郎國任,當爹的太偉大了,沒有這個爹就沒有郎朗的今天。
隱喻2:歐亞老師暗指中蘇
何賽飛飾演的老師叫歐亞,這肯定不是隨便起的名字,不然也太巧了吧!
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是蘇聯,當年中蘇的關系無須贅述,大家都懂。蘇聯1991年解體,差不多就是電影中郎朗找歐亞求學的時間點,歐亞老師突然發癲,看著墻上的掛的照片控訴,聯系到蘇聯就能明白姜文的表達意圖了。
后來中蘇決裂,歐亞老師也和郎朗決裂了,電影中這個角色沒什么道理,我怎么表個演彈個琴就不對了,這不是為老師爭光嗎?(當然了,那一段郎朗的海魂衫和化妝可能也有深意,但不能深說)
隱喻3:伯樂老師就是丑國的爪牙
姜文在電影里對丑國的嘲諷和控訴明里暗里都有。
明里就是大張旗鼓的和經紀人吵架(還剪成預告片和短視頻廣泛傳播),說美國欠全世界錢云云,暗里就更多了。
那個伯樂老師操一口臺灣腔,演員好像臨時拉來攝影指導李屏賓老師救場,這么強大陣容的電影怎么可能缺演員呢?李屏賓就是中國臺灣人,找他演這個角色就是隱喻,指代臺灣省,他就是丑國的爪牙,表面上想力捧郎朗,實則不過是工具人罷了,還要讓郎朗和父親分開,挑起內部矛盾。當然了,李屏賓老師的形象也和角色非常契合。
隱喻4:慶功宴喝假酒
郎朗比賽拿了大獎,看似功成名就向他招手,伯樂老師口中的“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指代的就是西方列強,但誰會真心為你高興、為你祝賀呢?屏幕上明晃晃的點出喝香檳,但沒有酒精。
香檳就是起泡葡萄酒,酒精度差不多13左右,沒有酒精就是假酒啊!他們不會真心待你,也不會給你好東西,還是要自己努力強大。
隱喻5:寧可空缺都不給你
電影中的比賽,你彈得再好也拿不到第一名,臺詞也交代了,日本第一、老柴第二,第三空缺也不給你,你只能拿第四。
姜文把鋼琴比賽從情緒和氛圍上就超越了常規的鋼琴比賽,反復說出來的“干TA!”已經含義相當明顯了,但凡國際上的比賽,都不止是個人榮譽,而是為國爭光。
所以,后面國旗升上去降下來再升上去,最后五星紅旗升上天空。
隱喻6:指揮家也指代丑國
電影里郎朗在指揮家一萬塊錢的襯衫上簽名留電話,無異于一種挑釁或挑戰。
如果郎朗沒強大起來,那就像經紀人說的,指揮家能定你的生死,你就再也沒有出頭機會。
結果郎朗彈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指揮家就讓夢露打來電話邀約(建交)。
全世界指揮家多了去了,如果只是單純的指揮家,就太夸張不合理了,但把指揮家想象成丑國的化身,就一切都合理了。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強大起來了,就會讓對方上桿子找上門。
姜文怕觀眾看不懂,后面還使勁兒暗示,指揮家高傲到照片只給個后腦勺——
你們就只配跟在后面看我的后腦勺。
面試的時候探親,琴弦連續斷,不能不想到當下的毛衣戰,斷你的路看你怎么辦。
其實,電影從頭到尾都迸發著郎朗父子和西方叫板的那股勁兒,他們按照自己的邏輯和方式取得了成功,如果看懂這些,就會覺得《你行!你上!》很有意思,如果只是看電影本身,確實遠不如姜文的經典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