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天,南疆戰場上硝煙彌漫。在柑塘一帶,一場以少敵多的戰斗正在上演。
我軍六連,僅用一個連的兵力,硬生生阻擋住了越軍一個整編師的輪番進攻。這場戰斗的指揮者,是代理連長謝志熙。
他不僅立下赫赫戰功,還差點扭轉整個戰役的局勢。然而,戰斗結束后,當上級為他申報一等功時,卻意外地沒有獲批。
原因竟然是——抓雞、偷鴨、烤兔肉。這一紙決定讓謝志熙憤憤不平,也讓很多人疑惑不解。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那是一個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剛起步的年代。謝志熙,四川成都人,早年是下鄉知青,后來參軍入伍,進入13軍39師116團二營擔任通訊員。
他文化水平高,識地圖、用電臺的本事遠超同齡人,堪稱“軍旅天才”。上級對他寄予厚望,可這位“天才”卻有個毛病——愛偷懶,紀律性差。
訓練時,他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偷溜。領導批評他,他還頂嘴回懟。
久而久之,謝志熙被下放到連隊鍛煉。
當時,五連的指導員申家壽慧眼識珠,力排眾議接收了謝志熙。這份信任讓謝志熙心生感激,他暗下決心要好好表現。
果然,在團里的比武大賽上,他一鳴驚人,為連隊奪得榮譽。此后,謝志熙逐漸改掉了懶散的毛病,成為一名優秀的基層排長。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謝志熙所在的部隊奉命參戰。
他的首要任務是占領463高地,掩護主力部隊作戰。然而,他在執行任務時發現前方的無名高地更具戰略價值,于是擅自決定搶占那里。
結果,這片高地藏著敵軍伏兵。面對突然襲來的戰斗,他帶領部隊死戰不退,硬是把高地拿下了。
這一仗雖贏得漂亮,但他擅自行動的行為也引發了爭議。按照戰場紀律,這種違令行為通常要受到懲罰,但鑒于戰果顯著,上級決定暫時不予追究。
沒多久,柑塘地區的戰斗打響。原六連連長戰死,謝志熙臨危受命,擔任代理連長。
他接到的任務是以一個連的兵力,死守陣地,阻擋越軍一個整編師的進攻。這場戰斗異常慘烈,炮火覆蓋了高地二十多個小時,六連傷亡慘重,但始終沒有讓敵軍突破防線。
最后,增援部隊趕到,與六連合力擊退敵軍。柑塘狙擊戰成為對越作戰初期的一個經典勝仗,六連也因此榮獲“抗越英雄連”稱號。
戰后,謝志熙因戰功卓著被上報一等功。連隊上下都覺得他當之無愧,畢竟他不僅守住了陣地,還為全連樹立了榜樣。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他的軍功被降為二等功。其他人,包括增援的二連連長,卻獲得了一等功。
謝志熙聽到消息后,氣得直拍桌子。他覺得自己被冤枉了,甚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程黑著臉,一句話不說。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上級不得不派人調查原因。
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問題浮出水面。原來,謝志熙之所以一等功沒批,不僅是因為他擅自改變作戰目標,還和他日常的一些“小毛病”脫不開關系。
比如,他曾在訓練時動手打了撒謊的新兵,與老兵發生爭執時甚至舉槍對峙,差點釀成大禍。更讓人無語的是,他在西藏執勤期間,為了改善伙食,多次“順”老鄉家的雞鴨。
有一次,連隊買來一只兔子準備燉湯,他看見后直接拿走,自己先燉了吃。類似的事情多了,連隊紀律形象大受影響。
這些“小事”單獨看似乎問題不大,但積累起來就成了大問題。軍隊講究紀律嚴明,謝志熙的行為無疑拉低了整個連隊的形象。
上級考慮到這些問題,最終決定將他的軍功降等。
得知真相后,謝志熙心里五味雜陳。他反思了自己的行為,逐漸接受了這個結果。
退伍后,他轉業到地方,繼續為國家貢獻力量。
謝志熙的故事給人很多啟示。戰場上英勇無畏固然重要,但軍人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戰功,還在于紀律和作風。
如果沒有鐵一般的紀律,再杰出的個人能力也可能帶來隱患。謝志熙的經歷,是一堂生動的軍人紀律課,更是對每一位軍人的深刻警示。
至于謝志熙的軍功降等是否合理,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和對勝利的貢獻,都是毋庸置疑的。
戰爭可以讓人看清英雄的多面,也讓人明白,紀律和榮譽,永遠是軍人的生命線。
參考資料:《1979——抹不去的歷史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