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東莞,黃旗山的楓葉剛染上淺紅,我們 300 名高中生背著雙肩包踏上高鐵時,書包里的筆記本早已寫滿期待的問號。7 天的南昌研學之旅,要在海昏侯墓的塵土里觸摸歷史,在航天科技館的星辰間仰望未來,由方誠旅游(南昌)國際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像一把打開認知大門的鑰匙,連總說 “課本之外皆閑事” 的班長小林都睜大眼睛:“原來歷史和科技離我們這么近。”
海昏侯墓:塵土下的歷史解碼
抵達海昏侯國遺址公園的清晨,薄霧正漫過夯土城墻。研學導師老鄭舉著一件青銅鼎仿制品:“等下進展廳,注意看真品的紋飾,古人在上面藏了太多秘密。” 他給每個小組發了放大鏡和筆記本:“看到有‘昌邑籍田’字樣的漆器,記得畫下來,這是墓主人身份的關鍵線索。”
展廳里的講解避開了枯燥的年代數字,老鄭指著成排的金餅:“這些金子加起來有 115 公斤,但比金子更重要的是旁邊的竹簡,上面寫著失傳的《論語》篇章。” 有個女生好奇 “為什么墓里有那么多酒器”,老鄭笑著說:“這正是考古的樂趣 —— 從器物猜主人的生活,就像偵探破案。”
最讓人興奮的是考古模擬體驗區。工作人員提前布置了模擬探方,埋著陶片、銅飾等仿制品。“拿小刷子時要像捏羽毛,” 老鄭示范著清理陶片的動作,“力氣大了會弄壞文物,就像對待歷史,得小心翼翼。” 我們小組花了兩小時才清理出一件完整的仿青銅鏡,雖然手心全是汗,卻比拿到滿分試卷還開心。有個男生感慨:“原來考古不是挖寶,是一點點拼出過去的樣子。”
航天科技館:星辰間的科學對話
轉場航天科技館的那天,陽光把場館的銀色外墻照得發亮。大廳里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模型高達 10 米,研學導師李老師指著箭體:“這上面的每一片隔熱瓦,都藏著抗高溫的秘密,比你們的數學公式復雜多了。”
在模擬失重體驗區,我們排著隊感受 “太空行走”。初二的小宇剛站穩就笑倒:“原來航天員走路像踩棉花,還得靠扶手才能穩住。” 李老師趁機講解:“失重會讓血液涌上頭部,所以他們的訓練比這難得多。” 旁邊的航天器對接模擬器前,幾個男生正較勁誰能最快完成 “天地對話”,屏幕上的誤差值從 100 米慢慢降到 5 米時,全場都響起了掌聲。
最震撼的是 “太空艙生存” 講座。航天員訓練用的離心機模型旁,李老師播放著真實訓練視頻:“他們要承受 8 倍重力,臉會被拉變形,但沒人放棄。” 有個女生問 “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勁上太空”,李老師指著窗外的天空:“就像你們好奇海昏侯墓的秘密,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從來都是進步的動力。”
行程里的成長細節
7 天的行程張弛有度。每天晚上,宿舍樓下的活動室都會亮起燈,我們圍著桌子整理筆記,老鄭和李老師輪流來答疑。有天討論 “古代科技和現代航天有什么共通處”,直到熄燈鈴響還意猶未盡。
食堂的餐桌上,總擺著歷史或航天主題的小卡片,吃飯時就能背幾個知識點。“海昏侯墓的青銅雁魚燈,是古代的環保燈,煙會順著魚腹進入水里”“航天員在太空吃的壓縮餅干,熱量相當于三碗米飯”,這些碎片知識慢慢拼湊成完整的認知。
離開前的 “研學成果展” 上,我們的作品讓老師驚訝:有小組用黏土復原了海昏侯墓的布局,有小組畫出了 “未來航天器” 設計圖,最妙的是,有人把金餅和航天器對接艙畫在了一起,旁邊寫著 “從土里的寶藏到天上的星辰,人類總在探索”。
返程的高鐵上,300 個書包都比來時沉。小林的筆記本里夾著考古模擬時清理的仿陶片,小宇的書包里多了枚航天紀念章。有個女生突然說:“以前覺得歷史是死的,現在才知道,它們一直在等著我們去讀懂。”
車窗外的南昌漸漸遠去,但那些在探方里緊握刷子的手、在模擬器前專注的眼神、在討論時發亮的眼睛,早已把 “探索” 二字刻進了心里。原來研學從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讓一群年輕的心,在歷史的塵埃與未來的星辰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