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消費綜合報道】7月15日,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聯采辦)正式啟動第十一批國家藥品集采,標志著藥品集中采購進入新階段。國家醫保局同日召開通氣會,透露此次集采將告別“唯低價論”,以“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為原則,實施包括首次公開遴選規則、優化報量方式、提高投標門檻等在內的八大變化,旨在讓患者用上更優質、更可及的仿制藥。
此次集采的品種遴選過程首次清晰公開。以2025年3月31日為時間節點,滿足“參比制劑+通過一致性評價”企業數達7家的122個品種入圍初篩。經過醫保目錄、市場規模篩選,并廣泛征求臨床醫學、藥學專家及相關部門意見后,最終55個品種進入報量范圍。聯采辦不僅公布了入選品種,還對68個未入選品種的原因逐一公示,包括采購規模小、存在專利風險、臨床使用風險高等,為企業提供了明確預期。
臨床需求被置于更優先位置。此次集采明確“新藥不集采、集采非新藥”,協議期內的醫保談判藥品、新進目錄首年藥品將獲得更長的“集采豁免期”,保護創新積極性。新增2024年采購金額小于1億元的市場規模門檻,提升集采規模效應。報量方式也優化為醫療機構可按具體品牌報量,尊重臨床用藥選擇和患者品牌關切,讓用藥過渡更平順。此外,公立醫院提供非基本醫保服務時使用的藥品耗材,將不納入集采報量和使用監測,滿足多樣化用藥需求。
東方IC
為防止過度“內卷”,此次集采不再簡單以最低報價作為價差控制參照,避免個別超低價擾亂整體競爭格局。最低報價企業還需進行“低價聲明”,承諾報價合理性及不低于成本。同時,投標門檻進一步提高,要求企業具有2年以上同類型制劑生產經驗,且生產線近兩年內未違反藥品GMP要求,從源頭上保障藥品質量。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變化體現了集采政策的精細化與人性化,既保障了集采的規模效應和降價空間,又兼顧了臨床需求和藥品質量,有望在降低藥價的同時,讓患者用上更安全有效的仿制藥,推動醫藥行業健康發展。(文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