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篤志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說他有三個身份,第一個是知青,第二個是兵團戰士,第三個是農場工人。但更確切地說,他應該是農場工人。
圖片來源網絡
1969年夏天,王篤志和同學們是以知青的身份到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上山下鄉的。到了西雙版納,他們被分派在橄欖壩農場,北京知青的身份也就成了農場工人的身份。橄欖壩農場可是國營農場,月月開工資吃國庫糧,比起到陜北和山西插隊落戶的知青,真的是好了很多。
橄欖壩農場的待遇雖然不錯,可當時農場的居住生活條件都很差,特別是繁重的生產勞動,讓這些剛初中畢業的北京學生還真有點吃不消。砍壩修梯田,挖樹穴栽種橡膠樹,哪一樣活都不輕松,幾天下來,王篤志他們手上就磨出了水泡,天天累的跟狗熊似的。好在生產小隊的隊長和老職工對他們這些北京知青都特別關照,剛開始不給他們分配太多的任務,讓他們慢慢適應,老職工完成自己的任務,還主動幫著新來的知青挖樹穴。
1970年春天,上級組建了云南生產建設兵團,橄欖壩農場劃歸到新組建的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四團,農場工人成了兵團戰士,王篤志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轉變非常高興,兵團戰士對他們來說那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身份雖然發生了變化,可他們還是照樣天天砍壩修梯田,天天揮汗如雨挖樹穴,他們的武器依然是生產勞動工具而不是鋼槍,他們的任務還是栽種橡膠樹,為祖國的橡膠事業貢獻青春和汗水。
一晃就到了1974年秋天,上級撤銷了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的建制,原有的兵團又變成了農場,所有的兵團戰士都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工人。當初由知青轉變為兵團戰士,王篤志他們心里實實在在高興了一陣子。再由兵團戰士轉變成農場工人,工資待遇雖然沒啥大變化,但他們心里也失落了好久。
記得是1975年夏季的一天中午,王篤志他們幾名北京知青到瀾滄江邊抓魚游泳,因為夏季是雨季,瀾滄江水位高水流湍急,王篤志不慎被卷入滾滾江水中時隱時現,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可同學們的水性都不好,誰也不敢到滾滾江水中去營救王篤志。
圖片來源網絡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在下游不遠處抓魚的一個人看到了在江水中掙扎的王篤志,那人不顧生命危險,奮力游向滾滾江水中,硬是把王篤志從鬼門關拖了回來。施救的那人正是他們分場小隊的副隊長,他叫余慶生,是農場的老職工。
救命之恩大于天,從江邊回來,王篤志買了煙酒去余副隊長家表達了感謝。就這樣,王篤志和余隊長成了忘年交,余隊長家做了什么好吃的,都會叫上王篤志去他家吃飯。
余隊長家有一個女兒叫余春英,她比王篤志小兩歲,長得如花似玉,還是初中畢業生,在分場擔任衛生員。一來二去,余春英就跟王篤志熟悉了,她很喜歡王篤志,喜歡他的高大魁梧,喜歡他的勤勞樸實,更喜歡聽他講北京城里的故事。余隊長看出了自己的女兒喜歡王篤志,他就對王篤志說:“小王,你看我家春英怎么樣?你喜不喜歡她?你要是喜歡她,就做我家的女婿吧。”
既然自己的救命恩人開了金口,王篤志也不好說別的,他紅著臉說:“隊長,你看春英妹妹這么漂亮,我、我覺得配不上她。”“廢話少說,你就說喜歡還是不喜歡。不喜歡的話,我不勉強。要是喜歡,你就一句話,其他事都不要你操心。”
就這樣,王篤志征求了父母的意見,他和余春英確定了戀愛關系。1976年秋季,王篤志和余春英領取了結婚證,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婚禮。婚禮和婚房都是余副隊長操心張羅的,沒讓王篤志操一點心。那天舉辦婚禮的時候,余隊長還特別強調,他是嫁女兒不是娶女婿。他之所以張羅婚禮,是因為王篤志的父母在北京,鞭長莫及。
婚后的生活很快樂,余春英像她父母一樣勤勞善良,她當衛生員雖然也很忙,但回到家她都搶著做飯做家務,從不讓王篤志刷鍋洗碗洗衣服,王篤志感到很幸福。第二年初秋,余春英生下一個胖嘟嘟的男孩,王篤志給兒子起名叫王有余。這個名字雖然有點土,可王篤志卻說這個名字包含著兩層意思。
圖片來源網絡
1979年春天的知青大返城打破了西雙版納的寧靜,幾乎一夜間,橄欖壩農場第八分場就人去屋空,上海和北京知青基本都返回了原籍。其他分場的北京、四川、上海等地的知青也都在辦理回城手續,好多知青為了達到回城的目的,不得不絕情地選擇了離婚。
當時王篤志心里也很糾結,看同學們一個個都回城了,他心里也很惆悵,因為他和農場老工人的女兒結為了夫妻,像他這種情況就不能回北京了,即使想辦法回到北京,妻兒的戶口也無法解決。看王篤志天天心事重重的,余隊長(那時已是正隊長)就對王篤志說:“篤志,你可不能有別的想法,我就一個閨女,我可是把你當成了兒子,你要是回了北京,我家可就沒指望了……”“你不光是我的岳父,還是我的救命恩人,春英對我這么好,孩子這么討人喜歡,就算你趕我走,我也舍不得離開。”王篤志雖然很想回到北京回到父母身邊,可他知道孰重孰輕,他絕對不會做出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事情來。
該走的都走了,王篤志選擇了留守,他說作為一個男人要有擔當要有責任,絕對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1982年春天,王篤志上調到分場場部負責宣傳工作,后來又擔任了分場的副場長,他也和農場職工一樣,承包了一片膠林,天天三更半夜和他愛人一起去膠林割膠,從不叫苦叫累,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1994年秋天,根據國家政策,王有余的戶口遷回了北京,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高中畢業考上了人民大學,替他父親圓了大學夢,大學畢業有了一份好工作,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直到2014年,膠林承包合同到期了,王篤志和余春英才算是正式退休了。退休后,他和妻子回到北京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父母去世后,王篤志夫妻倆又回到了西雙版納。他說在西雙版納生活了五十多年,已經習慣了西雙版納的氣候和生活環境,北京的居住條件也比不上橄欖壩,他們就不打算回北京生活了,除非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到時候就聽從兒子的安排。但凡生活能自理,他夫妻倆就不會離開橄欖壩。
圖片來源網絡
當下,王篤志夫妻倆還生活在西雙版納。王篤志說,在西雙版納生活了這么多年,他早已深深愛上了美麗的西雙版納,也早已把他鄉當成了故鄉。有句名言叫“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不管在哪,只要生活的快樂就行,這就是王篤志的真實想法。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王篤志師傅真情講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