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 ymq120@yeah.net 對于來稿,默認為原創
近日,湖南衡陽街頭的一場生死救援,本該是正能量拉滿的感人故事,卻因部分網友的不當言論,讓人心寒不已。女子昏厥倒地,命懸一線,醫學院老師和醫生爭分奪秒心肺復蘇,10 多分鐘后,女子恢復呼吸脈搏,被緊急送醫。
這是生命奇跡,也是醫者仁心的生動詮釋。可視頻上網后,畫風突變,竟有網友質疑施救男子 “襲胸”,還有人喊著 “為啥不換個女的來按”。
這般言論,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救人者的熱情,也寒了無數醫護的心。
在臨床上,心肺復蘇是與死神賽跑,分秒必爭,根本沒有 “性別” 之分。國際通用標準明確,胸外按壓要精準落在胸骨下半段,也就是兩乳頭連線中點,這是救命的關鍵點位,是無數臨床經驗總結出的 “生命密碼”。當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僅有 4 - 6 分鐘,每延遲 1 分鐘,生存率就下降 7% - 10%。在這生死時速的緊急關頭,施救者腦子里只有 “按得準、按得有效”,哪有閑工夫考慮性別、掃視周圍?每一次按壓,都是在從死神手里奪回時間。
這起事件并非個例。
此前,廣西有位陳姓女醫生在動車上聽到廣播緊急呼叫,本能驅使她迅速趕到三號車廂救助腹痛男乘客。詳細問史、認真查體,憑借專業判斷給出建議,患者腹痛逐漸緩解。可誰能想到,陳醫生好心救人,卻被列車乘務員要求出示醫師證,還被盤查身份證、車票,寫情況說明并簽名畫押、留聯系方式。醫師證是注冊執業證明,誰日常出行會隨身攜帶?這本該是一場溫暖人心的救助,卻因無端質疑,變成了陳醫生的 “自證現場”。這一系列操作,讓陳醫生滿心委屈,心寒不已。
醫護人員本是白衣天使,他們的雙手,是托舉生命的力量。可如今,為何不少醫護在非本職工作場景的緊急情況前,選擇猶豫,甚至 “視若無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急救知識匱乏,認知鴻溝難跨越
2025 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僅有 1% 公民掌握基礎心肺復蘇技能,能準確找到按壓位置的不足 20%。公眾急救知識的極度匱乏,導致對急救操作產生諸多誤解。在昆明街頭,女護士急救倒地男孩,遭專業人士質疑未檢查頸動脈搏動。可他們忽略了,急救現場瞬息萬變,專業人員要優先確保有效按壓,維持生命體征,而非刻板遵循標準流程。就像急救專家所說:“要是每個動作都追求完美,患者早就沒救了。” 公眾對急救場景的認知盲區,使得他們輕易對施救者 “指手畫腳”,讓醫護人員寒心。
二、法律雖有免責,現實困境難解
新修訂的《醫師法》明確,醫師在公共場所自愿急救造成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從條文到執行,困難重重。首先是身份驗證困境,像陳醫生被要求出示醫師證,反映出公眾對醫者身份的不信任。其次,急救操作是否規范需事后專業鑒定,施救者常陷入 “自證清白” 的艱難處境。網上有調查顯示,78% 醫師認為出示證件要求會影響院前急救意愿,法律免責條款難以在現實中給醫護足夠保障。
三、信任崩塌,集體冷漠蔓延
我國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不足 1%,與發達國家 15% - 20% 的水平相差甚遠。這背后,是 “扶不扶” 困境在醫療領域的延續。某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透露,如今醫生出診,至少三分之一同事會先錄像取證,防御性醫療心態嚴重侵蝕醫者職業榮譽感。某醫學院調查顯示,90 后醫學生中僅有 32% 表示遇到緊急情況會毫不猶豫施救,較十年前下降 27 個百分點。當善意一次次被惡意揣測、詆毀,醫護人員的熱情被消磨,社會信任崩塌,集體冷漠氛圍蔓延,最終受傷害的,是每一個可能身處險境的普通人。
為了讓善意不再寒心,讓醫護人員能毫無顧慮地伸出援手,我們需要多方努力:
借鑒德國經驗,將急救培訓納入中小學必修課,從娃娃抓起,培養急救意識與技能。在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場所設置模擬訓練艙,方便公眾隨時學習、練習急救操作,讓急救知識真正深入人心,跨越認知鴻溝。
建立急救行為免責快速認定機制,簡化流程,讓施救者無需長時間陷入自證困境。對惡意質疑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以法律威懾,維護醫者尊嚴。推廣全國醫師聯網查詢系統,方便公眾快速核實醫者身份,消除不必要的懷疑。
醫者仁心,他們的善良與勇敢,不應被辜負。讓善意不再寒心,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施救姿勢,而是整個社會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與信任。
畢竟,在死神面前,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