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越想尊重孩子,他反倒越任性!
前幾天見閨蜜,她正為這事兒愁眉不展。她家娃從小被充分尊重,凡事都順著他的意愿來。就說做作業吧,小學時不想立馬做,閨蜜就讓他先休息;可剛上初中,這習慣竟變成了拖延的借口。
好幾次發現,作業拖到上學都沒寫完,只能到學校抄同桌的。閨蜜說他兩句,他還嘴硬:“班里好多同學都這樣,根本沒事!你管太多了!”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本想給孩子自由,卻眼睜睜看著他在放任中越走越偏,當媽的心里別提多不是滋味了。
朋友特別不理解,
為啥以前都是盡量順從孩子的心愿,尊重他的想法,只希望日后跟他有意見分歧時,能快速的達成一致。
但結果卻像突然的大雨,把她澆個透心涼——娃是越來越叛逆和任性了!
做親子博主那么多年,我其實發現很多父母都有朋友這樣的感受:
本想讓孩子在愛下學會愛,誰知道長成了一個只在乎自己的自私小孩。
其實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很多父母把“尊重”二字的含義理解錯了!
雖然尊重孩子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共識,但尊重孩子,絕不是一味的順著孩子。
不然就相當于給自己挖了坑,越陷越深。
誤區一
丟失了邊界感和原則性
尊重孩子絕不等于無條件支持的孩子,這是許多父母會陷入的誤區之一。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當孩子搶小伙伴的玩具時,內心OS:沒事兒!孩子都這樣,都是別人手里的香!
當孩子不想主動收拾自己的東西時,內心OS:沒事兒!孩子都懶,這些交給大人吧!
這些看似民主自由的態度,其實是失去了邊界感和原則性。為什么呢?
神經科學有個研究表明,6-12歲孩子前額葉發育需要清晰指令來建立安全感。
無論是認知還是能力,都不足以清晰的分析好一件事或者決定。長期下去,會讓孩子越來越自我和任性。
《家有兒女》里就有這樣一段,
劉星和小雨吐槽爸媽從沒給自己報過興趣班,導致他們倆沒啥特長。
劉梅聽了特別委屈:“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你自己都不學啊”。
同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深有體會,劉梅并不是不想給兩個孩子報興趣班,而是從尊重孩子的意愿出發,選擇了他們當下想做的事。
但長大后的劉星完全不這么認為:
“我不愿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我還小,不懂事,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啊!”
劉星的話聽起來雖然扎心,但卻無比真實,也是很多孩子內心的真實寫照。
因為孩子對事情沒有清晰的辨別力,也沒有長遠的視角。等他們長大了,成熟了、往往也晚了。
想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就要謹記:真正的自由,其實是永遠扎根在責任的土壤里。
誤區二
沒做好課題分離
“我要去上班了,今天先讓爺爺奶奶陪你好不好?”
“我要忙會兒工作,先自己玩好不好?”
“今天作業有點多,早點寫可以嗎?”
這是很多父母也是我自己曾經會對孩子說的話。
看似在乎孩子的感受,聽取他們的意見,其實是模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邊界。
因為上班、工作、學習,其實都是我們責任內必須要做的事。
要做的不是用“好不好”“行不行”商量,而是了解孩子不想做作業、不想自己玩背后隱藏的什么情緒。
盲目的考慮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身邊的一切都得圍著自己轉。
在親子關系中,課題分離的含義就是明確各自的責任。
我想起之前看的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日本經常被稱贊為有規矩的國家,在孩子的教育里也是如此。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小孩從小就接受“課題分離”的概念。
早上自己起床刷牙洗臉,全程不用父母幫忙。
無論刮風下雨,自己的書包都自己拿好。
在幼兒園用餐結束,孩子要自己負責整理使用過的餐具,把它們洗干凈統一歸納。
這不僅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是讓他們理解自己歸屬的責任。
這些對應的特質在孩子大些之后可能就是專業、興趣班、發展城市的抉擇。
課題分離并不是冷漠,而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哪怕在這條路上后悔了、不開心了,也沒關系,父母永遠在你身后。
誤區三
尊重不代表不懲罰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在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形成一種敬畏感,在他們犯錯的時候,給予懲罰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保護。因為只有受到過懲罰,他們才能懂得錯誤行為的后果,然后產生敬畏之心,以后不敢再犯錯。”
一味的寬容,會給犯了錯的孩子帶來一種錯覺:下次犯錯仍然可以得到原諒。
但這里的懲罰不是謾罵、體罰孩子,而是用規則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聰明有效的懲罰,是剛柔并濟的體力活。
前段時間,浙江一位媽媽懲罰兒子的短視頻特別火。
起因是她接到老師通知說孩子在學校,從三樓往下朝其他同學潑水、扔牛奶盒。
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看見其他同學這么做覺得好玩,自己也加入了。
這位媽媽得知后,用同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了一遍。
被澆了兩桶水后,孩子在樓下可憐巴巴的喊著冷。媽媽則反問他:
“那你從3樓澆下去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下面小朋友很冷?”
這位媽媽的聰明之處就在于就事論事,用同樣的方式去懲罰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錯誤之處。
我不知道孩子以后還會不會再做出這樣的行為,但他對這次的懲罰一定刻骨銘心。
《天道》里有這么一句話:“菩薩心腸,得有雷霆手段”。
我們對孩子的懲罰,并非讓孩子感受到痛苦,而是及時止損,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和規則之間的距離。
畢竟小時候扔下去的可能是牛奶盒子,長大之后扔下去的可能就是把刀子了。
孩子只有看到規則的邊界,才能擁抱更遼闊的自由。
如何尊重孩子才有效?
那到底怎么才是“有效”的尊重呢?下面3點很重要。
1.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對話位置
尊重孩子的本質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而它首先成立的條件是相互理解、平等和信任,而不是放任。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我不想考試”,可以給出的回應是“我理解你的情緒,可以跟我聊聊嗎?”而不是順著孩子的意思“好,那就不去學校了”。
把自己放在跟孩子一樣的視角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2.必須要做的事,必須做,不用商量
跟原則性相關的事,比如上學、做作業、不能深夜出去玩耍......這些事兒不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見,而是溫柔且堅定的告訴孩子:“作業也是學校功課的一部分,做完才能休息”。
用“休息一下再寫,好不好?”這樣的話,只會讓我們跟孩子反復地磨嘴皮。
3.設立清晰的邊界和規則
規則不是籠子,而是風箏線——看似束縛,實則是成長的保障。
日本有家幼兒園為了讓孩子養成洗完手關閉水龍頭的習慣,專門拆掉了水槽。如果不及時關閉,就會弄濕衣服或鞋子,因此,園里的孩子從小就懂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有句話說,自律給你自由。沒有邊界和規則的尊重,是溺愛。只有在規則中成長的孩子,才懂得“可以”的珍貴。
最后還想多說兩句,
可能很多父母看完這篇文章后,會有些焦慮。
覺得做父母太難了,尊重孩子不是,不尊重孩子也不是!這種情緒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們是在棍棒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那批孩子。
在我們做父母后,不想讓孩子遭受我們那個時候的罪,盡力給他們最多的愛和托舉。
天下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當我們不再剝奪屬于孩子的人生課題,尊重才有了真正扎根的土壤。
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他們那片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