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南京,梧桐葉在熱風里沙沙作響,我們 120 人拎著裝滿文件的公文包出發時,每個人的電腦包側袋都塞著備用 U 盤。4 天的望仙谷項目協調會,要在山谷的清幽里理透工作脈絡,借穩定的網絡系統高效協作,方誠旅游(上饒)國際旅行社規劃的行程,像一張細密的網,妥帖接住所有需求,連總念叨 “野外開會易掉鏈子” 的趙總都點頭:“這環境和設備,比寫字樓里還讓人定心。”
會場:山水間的高效空間
車子鉆進望仙谷的盤山公路,蟬鳴聲漸漸被瀑布聲取代。會場藏在一棟臨崖的木質建筑里,推開門就撞見 “項目協調會” 的石刻門牌,120 人的會議桌擺成開放式長條形,每兩個座位共享一個充電插板,“知道你們電腦、手機都要用電,特意加了密度”,會務專員小吳邊說邊按亮桌角的小燈,“這燈可調亮度,看文件不刺眼,討論時調暗些也不影響”。
會場的安靜藏著太多細節。墻壁是雙層的,中間夾著隔音棉,連窗戶都裝了三層玻璃,“前兩天暴雨測試過,雨點打在玻璃上的聲音,在屋里幾乎聽不見”。有位習慣站著發言的同事來回踱步,發現地面鋪著厚地毯,“走再快也沒腳步聲,不打擾別人思路”。
茶歇區設在會場外的觀景臺,藤編桌椅正對著云海繚繞的山尖。“每小時添一次茶水,點心選的都是低糖的,怕你們下午犯困”,小吳指著保溫桶,“這是本地的野菊花茶,清熱解膩,配會議正合適”。趙總端著茶杯望著遠處的瀑布笑:“在這兒開一整天會,腦子居然不發沉,連爭論都變得平和了。”
網絡:無形卻堅實的支撐
會議首日,市場部需要遠程對接上海的合作方。小李抱著電腦走到角落,小吳卻笑著擺手:“不用特意找信號好的地方,我們拉的是專線,整個會場信號無死角,上傳下載速度一樣快。” 試傳一份 8G 的方案,進度條噌噌往前跑,比在公司內網還快,小李愣了愣:“這網比家里的光纖還猛。”
午后的跨部門討論,需要五組同時共享屏幕。小吳早備好了多屏切換器:“這設備能同時接五臺電腦,想切哪組切哪組,分辨率調的 4K,后排看 PPT 上的小字都清楚。” 有組討論到興頭上,碰倒了連接線,屏幕卻沒黑 —— 原來接了雙電源,“這種小意外,提前想到總比臨時手忙腳亂強”。
傍晚散會后,有同事想在客房繼續處理工作,發現 Wi-Fi 同樣順暢。“整個園區的網絡是一體的,會議室、客房、餐廳用一個系統,密碼通用,不用反復輸”,小吳指著走廊的信號增強器,“連溪邊的咖啡座都有覆蓋,想換個地方改方案也方便”。
配套:藏在日常里的用心
我們住的民宿與會場隔著一片竹林,步行三分鐘就到。120 間客房按部門集中排布,“同部門的住相鄰,晚上想碰個頭不用跑遠”,小吳打開一間房,書桌比普通客房寬出半尺,“攤開項目手冊和電腦正合適,臺燈是護眼的,熬夜看資料不傷眼睛”。
餐廳的餐桌擺成會議同款格局,“吃飯時順道聊工作,不用特意找會議室”,菜單上標著 “會議專屬”,“少鹽少辣,避免下午開會昏沉,每天換本地時令菜,保證不重樣”。有位同事對香菜過敏,餐盤里的涼拌菜特意挑掉了香菜,“入住前收集了大家的飲食禁忌,都記在本子上呢”。
會議間隙的放松透著巧思。清晨的 “晨霧漫步”,路線平緩,“邊走邊聊工作,比坐在會議室里更易達成共識”;傍晚的 “星空茶話會”,設在山頂露臺,“換個環境聊瓶頸,說不定有新靈感”。
離別的清晨,120 人的文件袋都比來時鼓實。趙總翻著簽好的會議紀要笑:“這次效率太高了,以前要開兩天的會,在這兒一天就搞定。” 返程的大巴上,有人提議:“下次季度會還放這兒開吧,連思路都跟著變清晰了。”
車窗外的望仙谷漸漸隱進山林,但那些在靜謐會場里碰撞的思路、穩定網絡傳輸的文件、山水間達成的共識,早已把 “可靠” 二字,悄悄融進了每個細節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