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車香港交易所一則公告顯示,吉利汽車擬以172億人民幣的代價將極氪徹底收入囊中。這一公告距離極氪在紐交所上市,不過短短一年。極氪這是錢沒掙著還把自己整退市了,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資本市場的冷酷判決
極氪在美股的日子并不好過,極氪2024年營收759.13億元,但凈虧損高達57.91億元。這枚深扎在財報中的利刺,讓“流血上市”的標簽再難撕下。上市一年間,極氪市值從110億美元峰值暴跌至57億美元,縮水近半,股價跌破發行價,幅度一度深達35%,市值蒸發嚴重。
資本市場遇冷,并非毫無緣由。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領克品牌整車毛利率僅為11.4%,與極氪21.2%的表現形成強烈反差。雙品牌并表后,整體整車毛利率被拉低至16.5%。當“豪華科技品牌”的光環無法轉化為盈利,獨立上市的故事自然難以為繼。正如吉利汽車CEO淦家閱在內部信中的坦率直言:“市場不給容錯空間,必須快速整合提高競爭力。”
李書福走的哪步棋?
極氪私有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李書福《臺州宣言》的戰略落子。2024年9月,吉利宣告將結束多品牌混戰,轉向“聚焦與整合”的新階段。極氪與領克的初步合并已顯現協同紅利。據極氪CEO安聰慧透露,整合后研發環節節省20%,聯合采購更是“額外節省幾十億元”。2025年Q1營收220億、毛利率19.1%、香港會計準則下盈利5.1億,因此合并后第一季度的這組財務數據也成為資源整合有效性的最佳證明。
極氪徹底回歸吉利體系,供應鏈合并后,僅動力電池規模化采購即可降本15%;消除研發冗余預計年省20-30億元。在渠道方面,借助吉利8000+銷售網點,極氪渠道將從50城直擴200城。在“攥緊拳頭”的邏輯下,吉利正構建層次清晰的品牌艦隊:吉利銀河主攻大眾主流市場,領克固守高端新能源,極氪沖擊豪華純電。全動力形式與全價格帶的戰略布局已然成型。
從資源內耗到體系化作戰
曾幾何時,吉利的多品牌戰略,曾被視為制勝法寶。但2023年內部審計揭示殘酷現實:吉利與極氪在三電系統、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重復投入超50億元。極氪獨立運營導致單品牌研發費用率高達18%,遠超行業均值,而吉利集團整體毛利率卻降至14.7%。資源內耗已成吞噬利潤的黑洞。
李書福推動的“回歸一個吉利”,本質是一場戰略糾偏:幾何并入銀河是大眾市場集約化,領克注入極氪是高端品牌聚力,極氪回歸吉利則有利于頂級技術反哺。三步整合最終形成研發-制造-渠道的垂直作戰體系。正如李書福在合并宣言中強調:“這是吉利更美好未來的起點。”
前文提到在渠道方面,極氪的經銷商店頭將極速擴張,但同店銷售難免帶來品牌調性沖突。極氪的“科技潮牌”人設如何與吉利的“國民品牌”基因兼容?盡管門店獨立運營,但當展廳隔壁停著吉利繽越,豪華感難免打折。曾經以“獨立運營”為激勵核心的極氪創業團隊面臨軍心動搖,吉利雖啟動股權激勵升級計劃,但互聯網基因與傳統制造業文化的碰撞仍存隱憂。
結尾:
資本泡沫退去后,李書福用172億元買回的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對抗行業內卷的“”。華爾街或許看不懂極氪的退場,但杭州灣的工程師們已開始共享浩瀚架構代碼。三電實驗室里,神盾電池技術同時注入極氪009和吉利銀河E8;采購系統內,暴增的電池訂單正重構成本模型。“回歸一個吉利”本質是回歸制造業的鐵律——規模效應、技術復用與精益運營。吉利的這場重磅合并也許只是一個開端,中國那么多汽車企業,誰會緊跟其后,共享“整合紅利期”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