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BBA,如同王冠上的明珠,憑借“三叉星”的尊貴光芒、“雙腎格柵”的力量圖騰和“四環”交疊的榮耀徽記,輕松坐擁豪華車市的金字塔尖。標識即地位,形象即豪華。
但時代悄然轉變。引擎的轟鳴不再令人心跳,真正觸動年輕一代的,是一句“你好”,一句“我懂你”。智能不再附庸于機械,而成為判斷“高端”的新坐標。
BBA不再能靠雕花記憶贏得掌聲,面對銷量的下滑,它們必須放下傲慢與堅持,走出由經典堆砌出的舒適圈。
舊劇本,打不動新牌局。這場“妥協”般的戰略投靠,不再刻在車標上,而是藏在每一次沉默識別、每一段無感駕駛里。對BBA而言,這不是轉型,而是在“自知之明”中“重寫自己”。
話語權讓渡,還是理念改變?
曾幾何時,德系三強是差異化的存在。它們以操控定義駕駛,以內飾標榜豪華,智能,只是選裝項。
但隨著本土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日趨成熟,購車用戶的注意力正迅速轉向體驗層、智能層,甚至生態層。
2025年的今天,BBA正在悄悄改寫下這樣的故事。
從表層合作到共同攻堅,從功能接入到架構共建,從我給你留個“接口”到我們一起設計“下一代”。
至少,我們看到BBA表現出調整傳統的意愿,重視中國聲音,中國團隊在本地化技術領域的參與度顯著提升,合作模式正從流程到思維到操作層面進行深化調整。
以7月15日,寶馬集團宣布與本土人工智能科技企業Momenta達成戰略合作為例,這聽起來像一次“技術采購”或輸出型合作。但從公開信息看,則更像是一次架構級的協同嘗試,核心是二者將共同研發面向中國市場的專屬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
寶馬與Momenta的合作,是聯合研發AI大模型驅動的一體化架構,不再是傳統的技術采購,而是系統級共建。背后折射出BBA在全球電動化戰略的重估,也顯現其對智能化與本土生態的重新理解。
所謂“話語權讓渡”,其實是合作范式的演進——從德方主導、功能外包,轉向平等協同、深度共建。品牌主控依然保留在文化、操控與安全等核心,但在座艙、語義、智駕路徑等技術層,中國伙伴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共建者。
BBA意識到,贏得中國市場,不只靠Logo和機械,還要靠理解、適配和共建。這種協同,已從前端產品延伸至后端架構與服務體驗,標志著技術路徑已從“制定標準”走向“協同定義”。
當合作關系走向系統綁定,背后考驗的不只是執行力,更是彼此之間的技術互信與生態承接力。于是,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浮出水面,這場合作,是精準借力,還是技術倚賴?
借力打力,還是生態綁定?
早期,德系豪華品牌在華技術合作多為“接口式接入”——語音、導航、支付等功能按需外包、隨用隨換,合作淺、依賴弱。
但智能座艙、語義理解、輔助駕駛早已不是拼插件,而是拼系統協同與整車軟硬整合。
這種淺層集成注定難以支撐真正的智能體驗。于是,合作開始發生深刻變化。
寶馬與第三方智駕公司合作,不是買一個算法,而是一起共建架構,打通感知、決策、控制的全鏈路邏輯;奔馳在MB.OS之外引入Flyme Auto,也意味著軟件棧的重構正在本地展開;奧迪不僅引入華為乾崑智駕,還嘗試開放開發平臺,與中國科技企業共創生態內容。
從外包一個功能到共建一套系統,合作的重心正在下沉,協作方式正在進化。BBA與中國技術的關系,也正從工具層走向策略層,從買服務變成搭生態。
這,才是“綁定”的深層含義,不再是簡單的“接口式”連接和可替換的功能外包,而是基于共同目標、深度融合的系統級協同與長期生態共建,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技術聯姻”和戰略共同體關系。
從合作深度和系統整合程度來看,盡管這更像是一次有意識的戰略重塑,而非簡單被動響應。但德系三強的未來,不再只是“參數賽跑”,而是“生態共謀”。誰的產品更懂用戶、誰的體驗更像一個數字世界入口、誰的系統更能持續進化,誰就擁有未來。
BBA們或許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中國市場,僅靠外部技術“打天下”是不夠的。要想走得穩、賣得好,就必須和這個市場一起長出根須。這意味著不能只“賣車”,更要搶心智、強技術。
某種程度上,BBA或已意識到,要避免全球路徑被邊緣化,需要將中國由“交付終端”升級為關鍵的區域研發中心。
從寶馬到奧迪、奔馳,BBA試圖用戰略級合作,重新建立自己在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鏈中的“新身份”。
這可以看作是戰略的清醒與更強的生態共振,而不是戰術的退讓。這種身份的重構,不只是對合作姿態的轉變,更關乎未來競爭方式的再定義。
在智能化主導的新賽道上,只有技術引入還不夠,能否在復雜系統中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才是真正的考題。BBA走到這一步,路徑已變,思路已改,但終局之戰仍未開打。
真正比拼的,是底層能力是否足夠扎實,能否在新環境下重構作戰能力。調頭轉舵與身份重塑只是起點,更值得關注的,是BBA在深度融入中國技術生態后,能否將這種合作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戰斗力?
德系三強,能否鑄就核心競爭力?
盡管挑戰重重,BBA深度擁抱中國技術的戰略布局,有效回應了其是否會被市場淘汰的質疑,體現了較為明顯的適應意愿。
然而,戰略布局與技術合作的推進過程中,BBA能否真正放下身段、深度擁抱中國技術生態,是決定這三家老牌巨頭能否展現出十足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因為,新戰場,不靠情懷,也不靠Logo,而是看技術底盤是否還穩、本土化適應能力能否跟上、品牌信任還能不能轉化成身份認同。
寶馬新世代iX3將在2026年國內量產,奔馳2027年將推出7款中國專屬車型的規劃已定,奧迪與華為合作首車落地、AUDI子品牌半年實現從概念到量產。這一系列動作說明,德系三強不再只是適應中國市場,而是開始以中國市場需求為起點,設計未來產品。
它們不再只是復制海外經驗,而是被迫踏入中國智能生態的深水區。因為現實是,BBA在中國賣得不好了——高端市場被新勢力蠶食,銷量下滑已成常態。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這場與本土科技力量的深度合作,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優雅的妥協”。
從架構共建到體驗共創,它們不只是追求智能化升級,更是在拼“存在感”,試圖換一種方式守住高端溢價。
其結果便是,當速度不再靠引擎定義,當豪華的邊界不再靠內飾劃線,什么叫高端,正在被重新編碼。
然而,智能汽車時代,價值邊界已被重塑。過去,豪華靠工程硬實力定價,如今,則更像一場智能體驗賽,誰能先吸引用戶、誰能持續刷新體驗、誰能真正嵌入數字生態,才有機會贏得長期存在感和豪華溢價能力。
真正的比拼,是誰能率先跳出舊范式,不再執著于曾經的優勢,而是重建自己在用戶心中的新優勢。
只有那些成功跳出傳統思維桎梏,打造車新豪華的高端硬核,方才能在用戶心中構建起全新價值認知,也才有能力續寫屬于智能時代的篇章。
那些用雕花打動人的,已難抵用智能征服人的新一代豪華。過去的高端汽車靠看得見的工藝,現在的高端品牌靠看不見的算法。
看不見的,成了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