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有初中生的家長們,還有正在苦讀的初中生小伙伴們,你們好呀!你們知道嗎,我最近聽說了一個事兒,凌晨兩點了,有個叫小明的初中生還在臺燈下面刷數學題呢,手機屏幕那藍光,照著他腫得像倆核桃似的眼袋,看著都讓人心疼。這可不是小明一個人的情況,調查顯示,73%的初中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青春期碰上學習壓力,電子屏幕把晚安故事都給擠沒了,咱咋幫這些“夜貓子”找回睡覺的魔法呀?
一、破解“困在時間里的少年”
有個叫小美的同學在咨詢室里揉著太陽穴說:“老師,我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可一躺下就精神得很。”這種“越想睡越睡不著”的情況,就是惡性循環,這往往是因為太焦慮睡覺這件事兒了。咱可以把睡覺當成“充電游戲”,別當成任務。就跟孩子說,大腦就像手機,每天得充8個小時的電才能正常開機運行。小美把鬧鐘換成會發光的星星投影儀后,入睡時間一下子提前了40分鐘,這效果,真的是杠杠的!
二、重建身體的“生物鐘鬧鐘”
生物鐘就像是身體里的小鬧鐘,可初三的晨讀和晚自習把這指針攪得亂七八糟的。我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弄個“陽光作息表”。早上拉開窗簾曬5分鐘太陽,就當是做“日光浴”,晚上用暖黃的燈光營造睡覺的氛圍。有個媽媽發現,她兒子每天固定時間聽3分鐘海浪白噪音,入睡效率提高了30%,這小鬧鐘又走得準了不少呢!
三、給焦慮裝上“暫停鍵”
“明天月考咋辦?”“同學會不會笑話我?”這些想法就像坐“思維過山車”,一到深夜就啟動。咱教孩子用“煩惱漂流瓶”法,睡前把擔心的事兒寫紙上,放床頭玻璃瓶里,跟自己說“這些煩惱明天再處理”。有個男孩用了這方法后,發現那些讓他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大問題”,第二天一看,根本就不算啥。
四、打造“感官安眠套餐”
嗅覺、觸覺、聽覺可都是天然的助眠開關。咱試試一些創意組合,在枕套上噴幾滴薰衣草精油,把被子換成天鵝絨的,用ASMR雨聲代替那刺耳的機械鬧鐘。有個失眠的女孩用了“棉花糖呼吸法”,吸氣的時候想象聞到棉花糖的甜香,呼氣的時候把煩惱都吹走,結果啊,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五、讓家庭成為“睡眠同盟”
當爸爸放下手機陪孩子數星星,全家約定“睡前一小時不用電子設備”,這些小細節能產生超級奇妙的化學反應。有個爸爸和女兒一起玩“黑暗尋寶游戲”,就是用手電筒在房間里找藏起來的玩具,結果不僅讓孩子不怕黑了,還意外發現了女兒藏著的日記本,這驚喜可真夠大的!
結語:讓睡眠成為成長的禮物
睡眠可不是被剝奪的懲罰,它是身體給咱精心準備的成長禮物。咱用玩游戲的思維代替說教,用各種感官體驗代替焦慮,有家人一起支持,別讓孩子一個人扛,那些深夜還睡不著的少年,肯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安眠魔法。記住哦,每個早上的陽光,都是對昨晚睡好覺的溫柔獎賞!大家趕緊行動起來,讓孩子們都睡個好覺吧!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