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7月上旬,德國、菲律賓相繼召見中國大使,就所謂“激光瞄準”和制裁事宜提出交涉,中方迅速作出回應。
德國方面稱,7月2日前后,其參與歐盟“盾牌”行動的包租飛機在紅海海域抵近中國軍艦時,遭激光瞄準。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對此表示“非常惱火”,認為該行為“不可接受”,德國外交部召見中國大使要求“給個說法”,歐盟也隨之譴責并召見中國駐歐盟大使。
針對此事,中國國防部明確表態,德方所言與事實完全不符。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當時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既未進入紅海,也未使用激光設備。
德國總理默茨(資料圖)
細究德國此次舉動,背后藏著多重考量。其包租的飛機由民航飛行員駕駛,卻執行抵近偵察任務,本身就不合常規。紅海海域局勢復雜,“胡塞武裝”并無軍艦,德國飛機明知是中國軍艦卻多次抵近,難免有騷擾之嫌。更關鍵的是,中德雙方所述地點完全不符,若德國飛機在紅海,根本不可能與亞丁灣的中國軍艦發生交集。種種跡象顯示,德國或許是為給歐盟“盾牌”行動造勢,刻意炒作此事,試圖在國際上給中國貼上“威脅”標簽,為自身在紅海、印度洋等海域擴大影響力尋找借口。
就在德國召見中國大使后不久,菲律賓也緊隨其后。7月4日,菲律賓外交部召見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理由是“關切”中國對前參議員托倫蒂諾的制裁。
中方對托倫蒂諾的制裁并非無的放矢。這位剛于6月30日卸任的政客,任內極端反華,不僅推動將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寫入菲律賓《海洋區域法》,還散布“在菲華人是間諜”等煽動性言論。7月1日,中方宣布對其實施制裁,禁止入境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同時凍結其在華資產。
馬科斯(資料圖)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與菲律賓文官長貝薩明會面時,就中國企業和公民在菲遭遇的選擇性、歧視性執法及安全問題表達了關切。貝薩明則表示,重視中菲關系和中方關切,愿采取措施維護在菲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菲律賓在此時召見中國大使,看似是為托倫蒂諾“出頭”,實則另有盤算。近年來,菲律賓部分政客頻繁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背后少不了美國的影子。美國一直試圖將菲律賓打造成其在南海地區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而菲律賓某些勢力為獲取美國支持,甘愿充當“炮灰”。
但從現實利益來看,菲律賓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十分緊密。2025年上半年,中菲貿易逆勢增長12%,中國對菲投資存量已超200億美元。馬科斯政府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在反華問題上表現得“雷聲大雨點小”。菲律賓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明確反對選邊站,商界也擔憂反華炒作會嚇跑中國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地區局勢暗流涌動之際,日本又添了一把火。有消息稱,日方計劃向菲律賓出口6艘“阿武隈級”護衛艦,還被解讀為“應對中國海上擴張”。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蔣斌對此作出回應。有關國家的防務安全合作不應針對第三方,更不能損害第三方利益。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殖民統治,侵占南海諸島,歷史罪責深重。近年來,日方不斷突破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原則,向外輸出武器,拉“小圈子”攪局南海,給亞太地區帶來不穩定。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方應深刻反省歷史,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多做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德國、菲律賓短期內接連召見中國大使,看似是孤立事件,實則反映出當前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一些國家或出于自身地緣政治考量,或受外部勢力慫恿,試圖通過制造事端來牽制中國發展。
解放軍海上演習(資料圖)
中國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始終保持冷靜克制,依據事實作出回應,既堅定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又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對于德國的不實指控,中方用事實澄清;對于菲律賓的無理交涉,中方闡明制裁的正當性;對于日本的危險舉動,中方嚴正告誡其吸取歷史教訓。
未來,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國際上的各種挑釁和抹黑可能還會出現。但中國有決心、有能力捍衛國家利益,同時也始終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系。那些試圖通過制造事端來遏制中國的行為,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各國更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原則,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任何試圖搞對抗、制造分裂的行為,都將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