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p>
江湖上,有俠肝義膽,也有人心險惡,有浪漫故事,也有紛紛擾擾。
而真正的聰明人,則會把精力放在值得的事兒上。
對于不利于自己的事兒,要不是冷處理,要不是不回應。
不回應,到不是單純地回避。
而是他們知道:
與小人糾纏,會讓時間溜走,拉低自己的辦事效率;
與惡意糾纏,會讓能量流逝,干擾自己的心緒狀態;
向偏見解釋,會讓認知降低,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沉默,反而能讓時間說話、用事實證明,讓一切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看過這樣一句話:
“寧與君子爭高下,莫同小人論長短。”
這倒不是說我們爭論不過小人,而是說在與小人爭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不會有什么收獲,還會白白浪費掉自己最寶貴的時間。
作家蘇心,曾講過一個老同事的故事。
老同事沒啥本事,平時活兒也不多。
但他仗著自己是老板的親戚,經常打著監督的名義,去其他人的工位上溜達。
有天,公司來了位新同事,這人就開始了對人家的指指點點。
但年輕人哪里會慣著他,直接義正辭嚴地和他討論了起來。
這家伙被氣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就仗著自己的資歷,非讓對方道歉。
新同事本來覺得只是正常地討論,看對方上了價值,就開始和他爭論。
只是,老同事這一天反正都沒啥事兒,怎么打發時間都行。
而這年輕人卻慘極了,不僅一天沒干成活,還白白受了一肚子的氣。
你以為這就完事兒了?
在之后的幾天,老同事沒事兒就往年輕人那兒湊,非讓人家給他一個說法。
后來,新同事實在是受不了,就心不甘情不愿地道了歉,老同事這才滿意地離開。
從那以后,公司再也沒人敢往他身邊湊,因為大家都怕被這樣的小人糾纏上。
關于掐架,有一個“耗散定律”,大意是說:
一場掐架的耗散率,決定于雙方的體力消耗。
也就是說,爭論的最終勝負,往往取決于誰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耗費巨多時間和精力,去爭一個“分歧倍增”的結果,真的是得不償失。
如果對方是小人,那就更慘了。
他們會仗著自己無賴的行徑,耗費你寶貴的時間,挑戰你忍耐的極限。
與這樣的人爭論,不管誰站上風,受傷的那個人,永遠只會是你自己。
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自己的好勝心,對他們置之不理。
既避免了沖突,還能得一身清凈。
正如亦舒所言:
“聰明人從不報復,他們匆匆離去,從頭開始。”
除了遇到言語上糾纏,我們還有可能碰見心智上的干擾。
尤其是面對他人莫名其妙的惡意,很多人都會產生自我懷疑:
“我哪里得罪TA了?”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
但是,在與這些惡意的不斷糾纏中,我們會于無形之中深陷痛苦、能量低迷。
985畢業的@小林,就是如此。
他在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單位實習。
由于小伙子學歷高、能力強、性格也很陽光,很受領導青睞,甚至還被列入了內部人才的行列來培養。
只是,沒過兩天,單位一個大他幾歲的同事卻開始頻繁挑他的毛?。?/strong>
下班早、工位亂、報告寫得潦草應付……
面對突如其來的指責,小林一開始以為是自己不懂單位的規矩,雖然心里委屈,但還是向對方表達了謝意,并承諾改正。
但在之后的日子里,無論小林怎么努力,對方還是能在雞蛋里挑骨頭,甚至還會當眾發難。
有時候竟然能上升到人格,攻擊小林為人眼高手低。
那一陣子,小林整個人的狀態都十分低迷,一上班就覺得十分壓抑。
后來,有好心人提醒他:
不是他做得不夠好,只是對方怕被搶了晉升的機會,故意打壓而已。
想通這層道理之后,小林再也不把對方微妙的惡意掛在心頭,整個人又開始變得積極開朗。
編劇程暉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試圖讓打壓你的人進入你的生活,這只會讓你陷入一場必敗的信心游戲?!?/blockquote>很多時候,來自他人長期的打壓,不僅是一種微妙的惡意,還會在不知不覺中殺死你的靈魂。
因為喜歡指責你的人,不管你做得有多好,他們也總有辦法把你貶低得一無是處。
畢竟,在烏鴉的眼里,天鵝本身就是有罪的。
如果你把他們的話看得十分重要,甚至還在內心不斷反芻。
時間一長,你就會落入他們的圈套,開始質疑自己,繼而喪失自身的價值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此時此刻,他們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真正厲害的人,都會刻意修煉自己的“屏蔽力”。
因為他們明白,生而為人,總是會遇到各種麻煩。
一味與惡意糾纏,無異于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時時不得自由。
適當屏蔽外界的聲音,保護好自己的磁場,才能獲得想要的安寧與幸福。
這世上,讓你抓耳撓腮的,除了突如其來的惡意,或許還有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偏見。
年少時,我們總覺得,理不辯不明的。
殊不知,對于一些已經深入骨髓的偏見,我們永遠無力改變。
作家鮑鵬山就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次,他有位朋友,參加電視臺的訪談。
為了給朋友捧場,他就守在電視機前,想看看對方有什么高見。
但是,在討論到“小孩子打人”的話題。
這位朋友卻斬釘截鐵地說: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暴力傾向。”鮑鵬山一聽,怎么能忍,就趕緊給對方發信息:
“孔子孟子也是單親家庭,卻都是溫和有禮的人。
你這樣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很難自處?!?/blockquote>隨后,他又從心理學談到社會學,就是想糾正對方的觀點。
但對方卻不以為然,也從各方面指出,單親家庭肯定教育不好孩子。
鮑鵬山還是不悅,就多說了兩句,沒想到這位朋友卻直接將其拉黑了。
這件事兒,著實困擾了鮑鵬山好久,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對。
其實,面對不同的認知,我們最沒有必要做的事兒,就是非讓對方和自己同一立場。
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個“個人構念論”。
大意是說,一個人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期望、評價等等形成的觀念。
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都會習慣用過往的經驗作出判斷。
一個成年人,或許早就形成了思維慣性,很難再接納別人的意見。
如果你總是要糾正偏見,不僅會放任他們拉低你的認知水平線、消耗掉你的認知帶寬,甚至還會讓你不知不覺迷失自我。
相反,不解釋、不爭論,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曾一度在文壇引起轟動。
可是,謾罵和偏見,也如同暴風雨一般襲來。
面對隨處可見的不理解,莫言卻從未作出過正面的回應,而是選擇用一副對聯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上聯:佛說遇蚊蟲叮咬忍之下聯:我說遇小人追罵樂之橫批:不抓不撓人生在世,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認真對待。
遇到對人對事兒心懷偏見的人,不如就把他當成一個蚊子包。
不抓不撓,他就會慢慢淡出你的生活;
不理不睬,你就能專注地提升自己。
而當你學會不理、不爭、不怒時,便到達了人生的更高層次了。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
有人說是金錢,有人說是人脈,有人說是名聲……
但或許,這些都不如內心的那份平靜與自在。
而不回應惡意、不理會惡人,就是我們保護自身能量最好的方式。
畢竟,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如果不想從一個屠龍少年,變成惡龍本身,我們就要保護好自己的磁場。
省下來精力和時間,我們才能向著更好的自己邁進。
文末點個,愿你遠離惡意,活好自己。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Bobo,十點讀書資深主播,聲音導師,公號:Bobo的悅讀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