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 : 格桑花開別樣紅
指針撥回到 2024 年 11 月。
此時的川西高原,已是一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
低溫、冰雪擋不住國家科技特派團色達團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哲的行進步伐。她奔赴平均海拔4127 米的四川甘孜州色達縣,開展霉變燕麥干草處理技術推廣及現場交流指導。
“過去,燕麥草打捆或堆垛后容易發霉變質,牦牛夏飽、秋肥、冬瘦、春乏,出欄率較低。吳教授來了以后,迅速鎖定癥結,創新探索出高原青貯法,指導我們制作青貯燕麥草罐頭,攻克冬季牦牛缺草難題,助力全縣牦牛死亡率從 6% 降至 3%,年出欄商品牦牛由原來0.6 萬頭提高到現在 2 萬頭。”色達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負責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作為國家科技特派團色達團的一員,吳哲教授如同綻放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而眾多像她一樣默默奉獻的科技幫扶專家,匯聚成連綿的“格桑花海”,在廣袤的康巴大地上綻放出一幅壯美畫卷。
吳哲教授(中)在色達縣察看燕麥長勢
指導牧民制作青貯燕麥
育當先,厚植人才成長新沃土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對于一個地方發展也是如此。甘孜州緊緊圍繞農牧產業發展需求,整合科技幫扶專家資源,不斷豐富育才途徑,打造“流動課堂”,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切實緩解緊缺人才之渴。
翻山越嶺、雨雪無阻,是科技幫扶專家的工作日常。根據甘孜地廣人稀特點,國家科技特派團、省科技下鄉萬里行專家下沉一線,組建“馬背服務隊”“摩托服務隊”等科技幫扶團隊,采取“線下 + 線上”“理論 +操作”等方式傳授技術,為基層群眾傳經送寶、解疑釋惑,打通科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科技幫扶專家深入鄉村開展科普知識宣傳 1600 余場次、技術指導 700 余場次,推廣運用新技術、新模式 300 余項,帶動培育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產業發展帶頭人、新農人等 3200 余名,為全州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平臺是育才的階梯,也是育才的沃土。近年來,甘孜州借助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養計劃等,選派 104 名本土專業人才,赴外學習現代化農牧業技術。學成歸來的他們,用技術反哺家鄉。選派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養的楊丹嬌,主持完成了甘孜州地方標準《藏豬圓環病毒防控技術規范》課題,推動藏豬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促進藏豬現代化養殖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走出去學、拿回來用,也是甘孜培育人才的又一“妙方”。5月 6 日至 12 日,甘孜州科技局主辦的“2025 年度科技助力產業發展學習交流活動”在杭州舉辦,培訓采用“科技專家授課 + 現場實景教學”模式,幫助 50 名科技人才提升能力。“此次活動極大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我們將把所學知識與先進經驗帶回甘孜,為推動當地農牧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親歷科技與智慧的碰撞后,學員賀安詳表示。
用為上,構筑產才融合新高地
產業興則鄉村興,人才興則發展旺。甘孜州依托科技幫扶專家,拓展高原產業功能,促進科技成果在田野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撐。
在雪域高原,耕地是從石縫里摳出來的。稀薄氧氣條件下,黑青稞的生長是與自然的艱難角力。爐霍縣新農人譚愛彬,看著農戶們守著產量低、賣不動的黑青稞犯愁,一心想帶著大家闖出一條增收路,卻因“種不好、賣不掉、賺不到”而陷入困境。轉機出現在 2022 年 3月,國家科技特派團爐霍團專家們背著土壤檢測儀,抱著病蟲害標本盒,白天測土壤、數蟲卵,晚上與農戶座談,精準破解種子抗寒性差等難題,分子育種讓畝產提高 40%,綠色防控法讓病蟲害率直降40%。在專家們的幫助下,譚愛彬帶領大家研發出黑青稞餅干、面條等 8 款產品,帶動 1500 余戶農牧民年均增收 1.2 萬元。
今年,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專家以國家“體重管理年”為契機,指導譚愛彬團隊推出黑青稞面包、低脂面條等產品,搶占健康消費市場,預計全年銷售額新增 100 萬元。“曾經滯銷積壓的黑青稞,如今乘著科技的東風,變成了致富增收的‘金豆豆’,這都要感謝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專家們幫助。”譚愛彬笑道。
譚愛彬以發展產業惠民,僅是甘孜州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康巴大地上的科技幫扶專家,也以科技成果轉化賦能高原農牧業。
在夯實現有產業發展基礎方面,高質量建設牦牛、藏香豬、菌類等有機產業集群,研究制定農業地方標準 42 個,打造“鄉字號”“土字號”產品品牌 23 個,亞丁牦牛、九龍紅茶等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在孵化優質品種方面,引進培育適應高原經濟作物、畜禽水產等特優新品種 428 個,其中,馴化培育的牧草新品種“康定鴨茅”獲得省級認證,青稞“康青糯 3 號”通過農業農村部認證。在破解產業發展“卡點”方面,攻克牦牛高效養殖、高寒牧區牧草種植等關鍵技術難題 279 個,助推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
除了借智科技幫扶專家之外,甘孜州還以科技幫扶專家為杠桿,撬動校(院所)地合作,助推建立產業技術研發與示范基地、科研創新基地、現代農業園區 100 余個,打造科技小院 8 個,推動牦牛產業集群、藏香豬產業等 65 個項目落地,為廣袤鄉村點亮發展希望之光。
2024 年 12 月 4 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與州政府共建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甘孜分院成立。甘孜分院以“總院 + 分院”模式為基礎,以院州科技合作為平臺,以高原特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科技需求為導向,在糧經作物優質高產、畜禽動物高效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強化協同創新,促進州院雙方在人才、項目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留為要,營造近悅遠來新磁場
優質服務是促進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潤滑劑。豐碩的科技幫扶成果背后,是甘孜州為幫扶人才搭建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甘孜州深化領導干部直接聯系幫扶人才工作機制,州委書記帶頭樹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鮮明導向,常態化開展走訪慰問幫扶人才活動,了解其所需所盼,架起州委與幫扶人才的“連心橋”。同時,甘孜州建立健全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整合服務資源、完善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配備 32 名精通藏漢雙語人員負責與科技特派團聯絡,為科技幫扶人才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急難愁盼。建成 27 個高壓氧艙對幫扶人才開放使用,支持幫扶人才申報“貢嘎英才計劃”,組織幫扶人才參加國情省情州情研修培訓,著力營造尊賢敬才的濃厚社會氛圍。
“這次赴延安參加研修培訓,讓我深刻領悟了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激勵我們扎下根、靜下心投入幫扶工作,做到用心用情、真幫實扶,助推甘孜高質量發展。”參加 2024 年甘孜州國情省情州情研修培訓的幫扶人才何煒深情地說。
甘孜州以人才為圓心、以服務為半徑,繪就人才服務同心圓,推動幫扶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與科技創新共振、與民生事業共進,促進服務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甘孜州與幫扶人才雙向奔赴,奏響了高質量發展新樂章。幫扶人才融入這片熱土,把甘孜作為第二故鄉,他們用腳步丈量著這片雪域高原,以科技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他們化作一朵朵美麗的格桑花,在這片圣潔美麗的地方結出累累碩果。
來源:中共甘孜州委組織部人才科
責編:陳思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