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長向中國緊急求援,聽完王毅外長的話,伊朗總算把心放在肚子里。
當西方制裁大棒高懸、以色列虎視眈眈之際,中東格局又將如何改寫?
?——【·伊朗的雙重困境·】——?
當以色列戰機的轟鳴聲再次劃破中東天際,伊朗的安全局勢瞬間拉響紅色警報,2025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代號“崛起的雄獅”的大規模空襲,數十個核設施和軍事基地淪為廢墟,9名核科學家倒在血泊中。
這場持續12天的沖突造成伊朗430人死亡、3500人受傷,而以色列憑借F-35戰機和“鐵穹”系統,僅付出24人死亡的代價,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接受美媒采訪時直言:“以色列試圖暗殺我,這不是美國下的手,是以色列干的。”
這種生死存亡的危機感,讓伊朗將目光投向了上合組織。7月14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飛抵中國天津,在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上發出緊急求援信號:“懇請成員國盡快審議以色列的侵略行徑,并向伊朗提供必要支持。”
因為,在軍事打擊之外,伊朗還承受著西方制裁的經濟絞殺。歐盟將對伊制裁延長至2025年,法英德三國更威脅8月底前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試圖切斷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后通道。
數據顯示,伊朗90%的石油出口依賴中國,日均120萬桶的原油貿易成為其經濟命脈。然而美國的制裁大棒高懸,迫使伊朗石油出口價格比國際市場低3.5美元/桶,每年損失數百億美元。
以色列的軍事威脅與西方制裁形成“組合拳”。2025年6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要求伊朗將導彈射程限制在480公里以內,否則將發動新一輪空襲,這種“先斬后奏”的霸凌行徑,讓伊朗意識到必須尋找戰略依托。
?——【·王毅外長的破局之道·】——?
在伊朗最無助的時刻,中國伸出了援手。7月16日,王毅外長與阿拉格齊舉行單獨會晤,連用五個“支持”為伊朗注入強心劑:支持伊朗捍衛主權、維護民族尊嚴、抵御霸凌、通過談判維權、改善周邊關系。
這五個擲地有聲的承諾,如同五根定海神針,既表明了立場,又為后續行動留有余地,王毅外長的五個“支持” 王毅特別強調中伊是全面戰略伙伴,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這一表態直接回應了伊朗核問題的核心爭議,阿拉格齊當即回應:“伊朗不發展核武器,愿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雙方在敏感議題上達成共識,為后續合作奠定基礎。
這種外交互動背后,是中國對中東局勢的深刻洞察。王毅在7月4日與法國外長會談時就指出:“實力帶不來真正的和平,戰爭解決不了伊朗核問題。”
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分歧,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和軍事冒險。中國的支持不僅是道義聲援,更有實際行動。2025年上半年,中國通過第三國增加伊朗石油進口,日均達120萬桶,占伊朗出口總量的90%。
7月16日,中伊簽署40億美元經濟合作協議,涵蓋能源、礦產、工業等領域,為伊朗經濟注入活水。這種“雪中送炭”的合作,讓伊朗在制裁寒冬中感受到了暖意。
?——【·中東格局改寫·】——?
伊朗的戰略轉向,正在撬動中東格局的重塑。長期以來,中東被西方霸權和教派沖突主導,但上合組織的介入帶來了新變量。中國通過經濟合作和外交斡旋,正在構建“去西方化”的安全網絡。
從2023年斡旋沙特伊朗和解,到2025年支持伊朗抵御霸凌,中國的中東外交展現出鮮明的“中立+務實”風格。正如中國網評所言:“中國堅持中立原則,不選邊站隊,但在涉及主權和正義問題上絕不退縮。”
這種策略既贏得了阿拉伯國家的信任,也避免了與西方直接對抗。 在軍事合作領域,中伊俄“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于3月舉行,三方在伊朗恰巴哈爾港演練聯合反恐反海盜,檢驗了戰術協同能力這種常態化的軍事互動,讓伊朗在防御能力上獲得實質性提升。
以色列的強硬態度并未因國際壓力而收斂。7月16日,以軍對敘利亞蘇韋達地區發動空襲,聲稱要“徹底清除襲擊德魯茲人的勢力”。這種“以暴制暴”的做法,只會加劇地區仇恨。
而伊朗通過上合組織獲得的支持,正在形成制衡力量。 分析人士指出,中東正在從“單極霸權”向“多極共治”轉型。上合組織、阿拉伯聯盟、非盟等機制的聯動,將削弱西方對地區事務的壟斷。
在這場地緣博弈中,伊朗的選擇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不再是西方棋盤上的棋子,而是主動塑造格局的棋手,而中國的支持,不僅是對伊朗的聲援,更是對國際秩序公平正義的捍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