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公元1831年7月17日),咸豐生于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得名奕(zhǔ)。
咸豐畫像
咸豐號且樂道人,是中國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于公元1850年至1861年在位,年號“咸豐”,廟號文宗,謚號簡稱為顯皇帝。他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擁有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跛腳咸豐的一生
背景
清朝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公元1831年7月17日),咸豐帝生于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得名奕。當時,父親道光帝的前三個兒子都已去世,所以奕出生后即為實際在世的皇長子。奕年幼喪母,被父親指定給靜貴妃撫養(yǎng),因此和靜貴妃之子奕?成為形影不離的伙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按照秘密立儲制度,奕被道光帝密立為儲君,弟弟奕?同時被立為親王。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駕崩,臨終前宣召大臣開啟匣,宣布奕為皇太子并即位成為皇帝。同年正月二十六日(3月9日),奕正式即位,年號“咸豐”。
清文宗讀書像
咸豐帝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先后將有損國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職,并啟用林則徐等能臣,大手筆地改革朝政。但此時的清朝內(nèi)憂外患不斷,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于廣西興起,捻軍也在同年于河南起義,咸豐帝身邊的重臣能臣也接連故去,使其陷入被動。同時,由于恭親王奕?要求冊封自己的生母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之事,咸豐帝心神疲憊,與曾情同手足的奕?也嫌隙漸生,不復(fù)往日之友好。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北上定都南京并極速北上,席卷半壁江山,朝廷大駭,耗費巨額銀兩反制,曾國藩率領(lǐng)的湘軍也興起討逆,局勢逐步由膠著走向上風(fēng)。太平天國運動幾乎困擾了咸豐帝在位的全部時限,最終于同治初年被平定。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開封府銅瓦廂決口,河道改回北方,山東、河南與直隸受災(zāi)深重,災(zāi)民數(shù)量高達1000萬,大額的賑災(zāi)及工程款令朝廷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向清朝發(fā)難,與之前因西林教案與中國齟齬的法國聯(lián)合出兵,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線由廣州向北方一路拓展,直至天津大沽口。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兵臨北京城下,咸豐帝正式下詔對英國法國宣戰(zhàn),最后圓明園、清漪園等皇家園林被焚掠。北京城破之際,咸豐帝倉皇北逃,命恭親王奕?在京主持與列強談判講和,最終以簽定《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擴大了英國在香港的占領(lǐng)區(qū)、增開天津為英法商埠并向兩國賠償巨額銀兩。
與此同時,俄國趁亂對華打劫,其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于1858年用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原屬清朝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后又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取中國西北巴爾喀什湖周圍的部分領(lǐng)土。美國也在此間漁利,獲取了更多的通商港口及最惠國待遇。
咸豐便裝
輪番登場的巨大國家變故令咸豐帝備受煎熬,悲痛欲絕,最終走向了身心崩潰。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于熱河行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終年31歲,其獨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依咸豐帝遺詔,以肅順、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為顧命八大臣,肅順為首,輔導(dǎo)皇帝施政。同時將“御賞”、“同道堂”兩方小璽分別賜給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并規(guī)定凡以后下發(fā)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咸豐帝確立的這個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意在用八大臣輔佐皇帝,再用兩宮皇太后制約八大臣。
圓明園被毀壞后的咸豐帝御批
然而不久后,在咸豐帝治喪期間,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聯(lián)合恭親王奕?等人發(fā)動辛酉政變,令輔政八大臣非死即貶,政府隨即由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與恭親王奕?一道代替幼小的同治帝行使皇權(quán)。自此,咸豐帝生前設(shè)計的輔政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被徹底打破。由于同治帝亦早逝且無后,清朝自太祖以來的世襲帝系也自此終結(jié)。1875年同治帝逝世后,醇親王奕之子載湉(即光緒帝)被過繼給咸豐帝,繼承了咸豐帝的皇位。咸豐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擁有實權(quán)的皇帝,曾為其妃子的慈禧太后后來獨攬大權(quán),成為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tǒng)治者,主宰國家將近半個世紀。
咸豐帝死后,清朝內(nèi)外憂患漸趨消弭,國家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平穩(wěn)時期,洋務(wù)運動等發(fā)展戰(zhàn)略使國家近代化進程被加速推進。其墓葬是位于清東陵的定陵。
貪酒好色吸鴉片
咸豐皇帝有四大不良癖好:
其一,貪美色。在避暑山莊,他依舊不問窗外風(fēng)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圖自己逍遙快活。據(jù)書中記載:奕詝置兵敗于不顧,攜妃嬪游行園中,寄情于聲色既聊以自娛,又自我麻醉。野史記載,山西籍孀婦曹氏,風(fēng)流姝麗,腳甚纖小,喜歡在鞋履上綴以明珠。咸豐帝詔入宮中,最為眷愛。國難當頭,他卻依然沉浸于美色,不思進取。
其二,貪絲竹。他把一個戲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樂不思蜀。咸豐逃往熱河避禍時,還不忘在行宮召集戲班為他演唱。有一次,他在演出中當眾訓(xùn)誡演員稱有一字讀錯。當演員表示舊的戲譜子上就是如此標注時,他答:“舊譜錯了!”
其三,貪美酒。咸豐貪杯,一飲即醉,而且大耍酒瘋。野史記載:“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內(nèi)侍或?qū)m女遭殃,其甚則雖所寵愛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寵愛有加,多有賞賜,以償其苦痛。然未幾而醉,則故態(tài)復(fù)萌矣。”
其四,貪鴉片。咸豐即位不久,違背祖訓(xùn),吸上鴉片,并美其名曰“益壽如意膏”。而且咸豐在熱河期間常常吸食鴉片來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遇事就跑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逼北京,咸豐帝以“木蘭秋狝”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并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lián)軍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wù)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 次日,圓明園遭到搶劫,之后被焚毀殆盡。
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后,時刻關(guān)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后,咸豐帝一度有回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念頭,最主要的是“親遞國書”一事尚未有著落,故而責(zé)成恭親王奕訢盡快辦理。此后咸豐帝又幾次改變回鑾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夷人的因素,還有咸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