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杭
圖為展演季閉幕演出劇目粵劇《白蛇傳·情》劇照。 張 杭供圖
今年4月—6月,中國劇協與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在蘇州聯合舉辦“登臨計劃——首屆中國戲劇經典保留劇目展演季”。《牡丹亭》《白蛇傳》《陳三五娘》《趙氏孤兒》4部家喻戶曉的戲劇經典,由8個院團帶來8臺不同藝術樣式的精彩演繹,呈現出經典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生命力。
由田漢改編創作的京劇《白蛇傳》將清代傳奇中的白蛇劇目提升到“不以人妖之別看真假,而以情之真假論是非”的思想境界,成為現代戲曲的里程碑之作。該劇于上世紀50年代經國家京劇院創排,全國各京劇院團競相演出,許多劇種也紛紛移植。而粵劇《白蛇傳·情》既在文本改編上以當代青年人關心的情感關系為中心,進一步增強人物的合理性,又在劇場藝術、音樂創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更加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創新。
《趙氏孤兒》以強烈的悲劇事件與悲劇情感受到不同藝術樣式創作者的鐘愛。本次展演季中的豫劇《程嬰救孤》和音樂劇《趙氏孤兒》,可謂傳統劇目現代解讀的代表性作品。豫劇《程嬰救孤》將中國傳統價值理念與現代情感關懷相結合,而音樂劇《趙氏孤兒》則將政治理想、個體價值、道德困境等清晰呈現,獲得當下觀眾的理解與共鳴。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對湯顯祖的文學原著只刪不改,在劇場呈現上,既保留昆曲美學精華又加入當代審美元素,為昆曲藝術在當代青年人中的普及作出巨大貢獻。蘇州市歌舞劇院演出的新創舞劇《牡丹亭》則以現代與古典相融合的舞蹈語言體現“至情”的普遍精神價值。
流行于閩南、潮汕地區的傳統劇目《陳三五娘》,是南戲古老遺存劇種梨園戲的看家劇目,歷經8代表演藝術家傳承,其藝術價值仍被不斷開掘。潮州市潮劇團自上世紀80年代創排的潮劇《益春》,以丫鬟益春為主人公,體現底層人的智慧和勇氣,也是對傳統戲曲喜劇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展演季的學術單元,“戲里戲外話經典——經典劇目與新時代戲劇創作”研討會對4個主題劇目的歷史演進、現當代創演進行了專題研究,同時邀請8個展演劇目的主創暢談體悟。能夠被廣泛認同且被后世不斷改編演出的經典戲劇作品,一般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情節上極具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二是在主題上關涉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從而跨越時空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同時,經典戲曲總是在不同時代被較多劇種改編、演出。在如何對待經典的問題上,創作者從守正與創新兩個維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主演俞玖林一直記得作家白先勇提出的“尊重傳統但不因循傳統,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的理念。福建藝術研究院專家黃文娟、梨園戲表演藝術家曾靜萍都提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梨園戲劇作家與藝人的嚴謹態度,使得《陳三五娘》的“戲改”版和古本均得以傳承。浙江傳媒學院教授伏滌修談到,盡管田漢的《白蛇傳》文本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川劇《白蛇傳》始終保留了本劇種傳承下來的神話敘事和表演特色。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建新在對《趙氏孤兒》的研究中發現,當代創作者聚焦于程嬰妻子的態度以及程嬰舍子、趙武弒“父”這3個倫理困境,提出現代意味的人文關懷,而這些恰是元雜劇和明清傳奇中被忽略的部分,但經典依然有其不可更改的核心戲劇行動的規定性和原初倫理的正當性,這是后世改編者需要重視和尊重的。
“經典的誕生——中國戲劇經典保留劇目文獻”展覽是中國劇協戲劇文物文獻專委會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個展覽。通過劇本、曲譜、舞美設計圖、戲單等文獻實物,不難看出,中國戲劇在其璀璨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眾多經典劇目,都有觀照時代的能力。經典劇目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與一代代藝術家形成的創造力相結合,催生出屬于每個時代的藝術生命力。中國多姿多彩的各戲曲劇種藝術,也不斷從經典劇目中獲得靈感,改編重塑,從而使經典流播更加廣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