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畫筆,半生跋涉,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江蘇邳州走出的藝術家丁尚謙以墨色詩境重塑了家鄉的文化基因。
丁尚謙的中國畫作品,深蘊著文人氣息,又極具創新意識,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在丁尚謙的筆下,每一處筆墨的濃淡韻致,每一根線條的曲折凝練,都蘊含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
01藝術風格與美學追求
丁尚謙的藝術成就,源于其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與對社會人生強烈的關愛精神。他少年時就喜愛文學和戲劇創作,并熱愛繪畫。20歲起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文章。有多部劇本上演獲獎。后在文化部門工作時,去北京研習中國畫,師承當代著名畫家石齊與張立辰,兩位藝術巨擘的教導為其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石齊先生“藝術要點亮自家燈火”的理念,激發了丁尚謙探索個人風格的勇氣;而張立辰先生關于中國畫筆墨結構與寫意精神的闡釋,則豐富了他的創作底蘊。
在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丁尚謙逐漸形成了墨色交融,畫我心聲……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在“師傳統,師造化,師心源”的創作道路上不斷開拓進取。
他的作品融合了多重藝術源流:上承明代徐渭的豪放灑脫,清代八大山人的孤高冷逸,近代吳昌碩的雄渾古拙;又融入齊白石的質樸天真,黃賓虹的渾厚華滋,潘天壽的奇崛險峻。
這種多元融合的藝術語言,使他的作品既有傳統的文脈,又洋溢著現代的審美意念,昂揚、雅逸、有情趣,有詩意……在當代中國畫壇開辟出獨特的美學境界。
丁尚謙的代表作品《秋色賦》《朝陽》《家園》等,多次參加全國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等藝術殿堂展出,作品被國內外眾多美術館、博物館和收藏家珍藏。
02家鄉情懷與文化傳承
丁尚謙出生于江蘇邳州,這片楚漢文化交融的沃土賦予了他最初的藝術滋養。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遺跡與社會變遷,深植于他的藝術靈魂之中。
多年赴京研習中國畫,他的創作源泉始終扎根于家鄉的土地。他不知疲倦地在邳州各地寫生,描繪銀杏湖、桃花島、大運河風光帶等家鄉景觀。
近年來,丁尚謙將藝術焦點投向徐州“彭城七里”文脈建設,用畫筆記錄這條千年文化走廊。他熱愛曾在徐州任知州的蘇軾,讀蘇軾的詩詞文章,沿著蘇軾在徐州的足跡,畫云龍山、文廟、黃樓等彭城七里標志性文化地標的變化發展。
為了全方位展現彭城七里的風貌,這位退休后的藝術家展現出驚人的創作熱情:天不亮就起床乘頭班公交車前往云龍山,觀察速寫人們晨練、歌舞、攀山……的生動畫面;在四季更迭、晝夜交替中多次前往戶部山,和游客一起體味古彭民居獨特的韻貌,并用畫筆呈現。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傾注了對家鄉的深情厚誼,畫紙上的每一筆都是他對故土情感的流淌。
03藝術成就與業界評價
丁尚謙的藝術成就獲得了業界高度認可。他現為北京紫苑書院畫家,中國石齊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職業畫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雙領域均有卓越建樹。
其作品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權威媒體上的頻繁發表,進一步擴大了其藝術影響力。
著名畫家石齊如此評價:“丁尚謙在勵志于中國畫創作前,已在全國報刊發表諸多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的作品筆墨生動、詩意盎然、才情橫溢。”
石齊先生特別指出丁尚謙的作品“躍動著徐青藤、八大、吳昌碩等大家的靈動,又獨具個人對美好人生的獨特認識”,并堅信“以他的才情和努力,一定會在中國畫的創造上開出一片新的天地”。
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雷甲壽,是丁尚謙的同門師兄弟,十數年的相處使他深為欽佩丁尚謙“淵博的學識,精彩的繪畫和真誠的為人”。
雷甲壽認為:“他的畫上承徐渭、八大、吳昌碩等人的寫意精神,又融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家的筆墨追求,深蘊著傳統美,洋溢著現代美。這種傳統和現代的融合是學識的連結,是真情的凝聚。”
04文化傳播與社會價值
丁尚謙的藝術實踐超越了單純的個人創作,成為傳播徐州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寫生過程中,他創造了獨特的“風景交換”模式——通過與游客的藝術互動,讓畫作成為宣傳家鄉的窗口。
在云龍湖畔的一次寫生中,一位山西游客因翻看丁尚謙的畫冊而改變旅行行程,決定先去黃樓、回龍窩等景點“打卡”;而丁尚謙也因年輕人的取景位置畫出了滿意作品。這種飽含人文內涵的交流,在他的創作中屢見不鮮。
丁尚謙總是熱情地向外地游客分享畫作背后的故事,講述徐州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講述劉邦的大風歌,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戲馬臺項羽悲壯的人生。詳細介紹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抗洪保護徐州,建黃樓的壯舉,戶部山明清時期的繁華景象……通過畫筆與交流,他讓更多人了解徐州、愛上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成為徐州文旅宣傳的特殊使者。
退休后的丁尚謙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繪畫使人年輕。只要拿起畫筆,我就興奮、感到快樂和幸福。我會一直畫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徐州,愛上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使他的藝術生命煥發著絢麗光彩。
這位從邳州走出的藝術家,用半世紀光陰在宣紙上創作著美好。筆鋒游走于城市和鄉間,足跡丈量故宮的房檐與家鄉的銀杏林。當他在晨光初現的云龍山下展開畫紙,水墨中流動的不僅是技巧,更有一方水土千年不息的文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