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昆曲如何成為生活新風景?7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小鷹和昆曲推廣人、昆曲澎派閨門旦傳人、上海昆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主任趙津羽,在上海博物館和新民晚報主辦的“愛在博物館‘樂齡行動’銀發課程”昆曲體驗工作坊上,從文物的歷史積淀到百年昆曲的文化內涵,從昆曲臺前幕后的趣事到昆曲和養生、傳統文化的大智慧結合,多角度為讀者帶來答案。
感受昆曲就是感受美
“昆曲是百戲之母,湯顯祖的牡丹亭,在文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上海博物館,有好幾件湯顯祖的藏品,上面有牡丹亭里優美的句子。”王小鷹從上海博物館湯顯祖的藏品說起。她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和昆曲的緣起,“我從小是戲迷,9歲那年,跟著母親去看了徐玉蘭和王文娟的越劇《紅樓夢》。”18歲高中畢業后,王小鷹來到安徽黃山茶嶺農場勞動,在那里,她又迷上了黃梅戲。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上海作協工作后,一位老作家建議她,搞文學創作的人,得看些昆曲。就這樣,王小鷹又迷上了昆曲。
“戲曲是文學的養料。”喜歡戲劇的王小鷹,在創作小說《假面吟》時,向昆曲推廣人趙津羽求教,學起了昆曲。“感受昆曲也是感受美的過程。”王小鷹說。人生也是戲場,戲場也有人生故事,當這部關于戲曲演員的小說《假面吟》寫成時,王小鷹再也不愿離開昆曲社了:“昆曲博大精深的藝術吸引了我,和昆曲社的師妹們在一起很快活,我越來越覺得學習昆曲和我的本職工作——文學特別接近。昆曲劇本的文學美無以比擬。”
藝術是無目的的快樂
“學習昆曲,學的是整個美學。”從昆曲泰斗俞振飛大師,到后來的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從王芝泉老師到拜入昆曲澎派閨門旦創始人張洵澎老師……趙津羽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且幸運的人。趙津羽從自己的藝術人生起點講起,走進昆曲后,她得到了許多大師們的指點和親授,他們不僅傳授她藝術技能,還有藝術情感、藝術品格和藝術思想。
昆曲曾曲高和寡,但如今昆曲愛好者越來越多。在昆曲體驗工作坊,上海昆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的老中青三代為讀者帶來一段《皂羅袍》后,趙津羽也帶著讀者走入昆曲的實踐,感受“綜合藝術之美”:從蘭花指、蘭花拳、蘭花掌到昆韻手指操、快樂眼睛操,從水袖翻飛的詩意到折扇開合的隱喻,她帶大家揭示傳統藝術中的生活哲學,在互動中體驗“百戲之祖”的至美風雅。
讓人疏解壓力的方式
“水磨悠悠六百年,天香國色是牡丹。”昆曲工作坊活動的最后,趙津羽演唱了她創作的昆歌《昆曲六百年》,歌中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樸素的情感。“600年的昆曲曾像一位命運多舛的老人跌跌撞撞走了那么多年,靠著人傳承人,才能讓今天的觀眾看到昆曲。蔡正仁先生曾有個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昆曲能火。在一次去深圳的演出時,他發現昆曲真的火了。”趙津羽希望昆曲能夠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慢生活可以讓我們放松情緒,給心靈找到寧靜之處,昆曲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人疏解壓力的世界。”
趙津羽在古北市民中心開設了昆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養分,以便讓更多人愛上昆曲。活動結束后,參加工作坊活動的讀者來到上海昆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參觀,一位讀者說得好:“一代代昆曲人用夢想、堅守、熱情支撐起了昆曲的未來,希望昆曲藝術能再傳六百年。”(攝影 王凱 王曉明 李國全)
原標題:《樂齡行動|當文學遇見戲曲,作家王小鷹、昆曲推廣人趙津羽演繹戲曲生活新風景》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王瑜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