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借貸與投資行為均與日俱增,然而借貸和投資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準確的區分兩者間異同對于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尤為重要。
網友咨詢:
約定一方只收回報不擔風險的,屬于投資還是借款?
雷悅律師解答:
投資是指投資人用某種有價值的資產,包括資金、人力、知識產權等投入到某個企業、項目或經濟活動,以獲取經濟回報的商業行為或過程。借款,通俗的說就是借錢給他人或者向他人借錢。投資應是各主體按照約定各自提供資金、實物等生產要素設立經濟實體,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利益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其本質特點是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益、共擔風險。若是借款關系,則是“固定回報,不擔風險”出借人在借款到期后有權收回本金和利息。
雷悅律師補充:
在民間借貸中,出借人應就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借款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出借人除應保留支付憑證外,還應有借款協議、借條等能夠證明款項性質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借款人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生的,應就相關事實作出合理說明,借款人不能對相關事實進行合理說明的,應認定借貸行為已實際發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條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條 借款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間借貸訴訟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
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
雷悅律師
北京市京師(重慶)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具有法學和經濟學復合背景,擅長處理經濟糾紛,合同糾紛案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