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也被稱為李氏王朝,是朝鮮半島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深刻地烙印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餐桌上的差異便是最直觀的體現。
從王室到兩班、中人、良人,再到奴婢,飲食在質量、數量和食材上都呈現出天壤之別。
王室的饕餮盛宴
在當時的朝鮮,宮廷飲食堪稱極致奢華與繁復的典范。
據傳世《王室御膳單》記載,一頓早膳便可能包含十二道主菜、三十種配菜。每一道菜從選材到呈遞,都遵循嚴苛的“進膳儀軌”,由尚宮記錄、御醫審視禁忌、司饔院把控等級。
宮廷菜追求“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統一,被譽為“用眼睛吃的食物”。
羅列一些經典的宮廷美食↓
糕線(??):春秋季常見的精美糕點,以糯米、蜂蜜、水果、堅果制成,或蒸或烤,色彩繽紛,香甜可口。
神仙爐(???):冬季御寒的宮廷火鍋,匯集肉類、海鮮、蔬菜、蘑菇等珍貴食材。
九折板(???):秋季特色,九種不同的蔬菜、肉類、海鮮、水果分格盛放于特制餐盤,極重擺盤藝術。
三色煎餅(???):春秋季佳品,用松子、栗子、綠豆分別制成三種顏色的煎餅,視覺享受優先。
蕩平菜(???):春夏供應,由豆芽、肉類、蔬菜、雞蛋絲等涼拌而成,講究食材新鮮與味道的平衡和諧。
兩班階層的精致餐桌
作為統治精英,兩班階層能穩定獲得充足的肉類(尤其是牛肉、豬肉),以精白米飯為主食,搭配各種谷物和時令蔬菜,飲食結構相對均衡。
醬油、大醬等醬料和泡菜是餐桌必備。
他們也享用水果、堅果等高級食材,同樣注重烹飪的精致與擺盤的美觀。
當然,財富的多寡也決定了餐桌的豐儉程度。
中人階層的簡樸日常
中人的飲食明顯降級。主食以雜糧飯為主,肉類攝入遠少于兩班。
日常依賴大醬、醬油、辣椒醬調味的菜肴,輔以各種野菜和蔬菜。雖比上不足,但在當時已屬不錯。
良人(百姓)的生存之食
普通百姓的飲食更為艱苦。大麥飯或雜糧飯是主食,主要依靠泡菜和各種野菜下飯。
肉類是珍貴的奢侈品,僅在節日或特殊場合才能品嘗。繁重的體力勞動迫使他們首要目標是填飽肚子。
荒年時,則不得不依賴艾草苦粥、橡子涼粉、葛根糊糊等救荒食物,家中那口醬缸更是維系生計的最后保障。
奴婢的境遇
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奴婢,其飲食境況可想而知比良人更為惡劣,常常掙扎在溫飽線上。
總結階層差異的核心:
主食: 兩班以精白米為主,中人、良人則大量食用大麥、小米、高粱等雜糧。
肉類: 兩班能充足享用牛肉、豬肉;中人、良人主要食用雞肉或魚類,或幾乎無肉可吃。
蔬菜、水果: 種類階層差異不大,但在數量、質量(如選用部位、新鮮度)上仍有區分。
時代共通的食材與技藝
主食: 大米雖受推崇但多數人消費不起,雜糧(大麥、小米、高粱等)才是主流。
蛋白質類: 肉類(牛、豬、雞)、魚類(明太魚、帶魚、黃花魚等)、海鮮(宮廷、沿海兩班及居民可得)。
蔬果: 高度依賴季節與地域(春野菜、夏瓜茄、秋谷果、冬儲菜)。
靈魂所在——發酵食品: 貫穿整個朝鮮社會,是飲食文化的核心標志。
泡菜: 從宮廷梨汁牡蠣調味的精致“白泡菜”,到平民粗鹽辣椒腌制的“整棵越冬泡菜”,形式各異卻不可或缺,是最具代表性的儲藏食品和國民菜肴。
醬類與魚醬: 醬油、大醬、辣椒醬以及各種魚醬,構成了朝鮮風味的基石,無論宮廷瓷罐中的三伏曬釀,還是平民土墻下的風吹日曬,都是餐桌的靈魂。
烹飪與調味: 主要采用煮、烤、蒸、炒、腌等方法。醬類(醬油、大醬、辣椒醬)以及大蒜、生姜、辣椒等香料是調味的核心。
因此誕生了如“雜菜”(宴會常見的蔬菜肉類炒制)、“烤肉”(兩班喜愛的調味烤制肉品)、“糕”(米粉制成的各種點心)等經典菜式。
朝鮮王朝的餐桌,是一幅用食物繪就的森嚴社會圖譜。
每一粒米、每一片肉、每一碟泡菜,都無聲地訴說著食用者的身份與地位。
這種由等級制度鑄就的飲食鴻溝,正是理解朝鮮王朝封建社會本質的一把鑰匙。
以上就是朝鮮王朝飲食的內容~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