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親測”,來延邊一天吃八頓也不膩!
延邊,橫亙于長白山麓與圖們江畔,其誕生似一部厚重的史書。
早在先秦,便屬 “肅慎” 之地,后歷經漢魏 “挹婁”、隋唐 “靺鞨”,至遼金漸成多民族交融之域。
明清以降,朝鮮族先民徙居于此,與滿、漢等族共筑家園,
1952 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1955 年改為自治州,開啟新紀元。
這里的人文畫卷,由朝鮮族風情暈染得格外絢麗。
長鼓舞的鼓點與伽倻琴的旋律交織,訴說著民族記憶。
百年間,從闖關東的漢商與朝鮮族農夫共拓荒土,
到如今雙語標識點綴街巷,多元文化在碰撞中綻放異彩。
民風如長白松般質樸堅韌。
上元節的農樂舞、秋夕的打糕香,延續著古老傳統。
飲食是文化的味蕾表達:冷面如江雪剔透,辣白菜似丹楓熱烈,烤肉滋滋作響里,是各族兒女對生活的熱忱。
來延邊吃啥?山東人“親測”,一天吃八頓也不膩!
延吉冷面
延吉冷面,一碗帶著冰碴兒的“長壽面”……
相傳高麗王朝時,仙女為白衣秀士調制冷面,自此留下了“吃冷面活長歲”的傳說。
19世紀末,冷面隨朝鮮族遷入中國東北,在延吉扎根后,
用蕎麥面替換了傳統榆皮面,湯底也融入了東北牛肉湯的醇厚,成了“酸甜透心兒涼”的獨特風味。
這冷面,講究“三清”:面清、湯清、配菜清。
蕎麥面混著土豆淀粉,煮后過三遍涼水,根根彈牙;
湯頭用牛骨熬足8小時,撇凈浮油,加醋、糖、梨汁調出酸甜,冰鎮后飄著細碎冰碴兒。
配菜更實在——辣白菜脆生,蘋果片清甜,牛肉片薄如紙,再來半顆溏心蛋,撒把芝麻,端上桌“滋啦”一聲,光看顏色就饞得直咽口水。
老延吉人吃冷面,必配鍋包肉。
夾塊炸得金黃的肉片,往冷面湯里一蘸,外酥里嫩還帶點酸甜,用當地話講“嘎嘎香”!
夏天熱得冒汗時來一碗,冰湯兒順著喉嚨往下淌,渾身毛孔“嗖”地一縮,直喊“透溜兒”!
如今這碗面不光是“中國十大名面”,更成了延吉的味覺名片,連外地游客都得說“老鼻子人專門跑來嗦一口”!
延邊打飯包
這源自滿族農耕文化的便攜美食,可是東北大地上的一絕!
傳說當年努爾哈赤行軍打仗,絕糧之際,百姓用野蘇子葉包上雜糧飯,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后來這吃法傳到朝鮮族聚居的延邊,跟當地有機蔬菜、手工大醬一結合,直接原地升級!
你瞅瞅這做法,現煮的延邊大米粒粒分明,
裹上三年陳的手工大醬,再夾兩片現烤的五花肉,用蘇子葉一包——哎媽呀,這口感絕了!
蘇子葉的清香混著肉香,大醬的咸香滲進米粒,咬一口嘎吱響,香得直跺腳。
當地老饕管這叫“包飯三件套”,菜葉必須得是現摘的有機貨,
肉得選脫脂五花,連醬都得是石磨磨的。
“這味兒,比過年殺豬菜還香!”
延邊石鍋拌飯
早年間朝鮮族從朝鮮半島遷到延邊,把祭祀時的“飲福”習俗帶了過來,
祭祖后把供品混在一個碗里分著吃,后來演變成咱們現在看到的石鍋拌飯,
2021年還成了吉林省非遺呢!
這石鍋可不是普通鍋,用天然石頭打磨的,保溫性好,底下的米飯能烤出焦脆的鍋巴,
頂上的溏心蛋一戳就流心,配著香菇、菠菜、胡蘿卜、蕨菜這些山珍野菜,再澆上靈魂拌飯醬,甜辣帶點蒜香,賊拉香!
吃石鍋拌飯得講究個“拌”字,所有食材和醬料在鍋里咕嘟咕嘟一攪拌,米香、肉香、蛋香全混一塊兒了,
鍋巴還帶著點石鍋的余溫,吃到最后一口都燙嘴。
延邊人做這飯可有心得,砂鍋刷層香油,米飯鋪底,菜碼得整整齊齊,最后“滋啦”一聲開火,
那聲音聽著就饞人。
有句老話說得好:“拌飯拌飯,越拌越香”,這話可真不假!
延邊辣白菜
那可是朝鮮族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有三百多年歷史了!
早年朝鮮族人遷居延邊,冬天沒鮮菜吃,就琢磨著用鹽腌白菜,后來慢慢加了辣椒、蘋果梨這些本地貨,才成了現在的味兒。
這辣白菜,選料可講究了,
得用霜降后的黃心白菜,菜幫薄,葉子厚,鹽腌十小時,擠去三分之一水分,
再抹上用粗細辣椒面、蘋果梨泥、蒜姜末調的醬。
辣椒面得粗細混著,細的提色,粗的增香,再拌上糯米糊,黏糊糊的,醬料都裹在菜葉上。
發酵也有說道,先在屋里放兩天,
再挪到地窖里低溫慢慢發,十天半月后,酸味、辣味、甜味全出來了,咬一口“嘎吱”響,脆生生的!
現在吃辣白菜,可不光是就粥的小菜了。
炒五花肉、燉豆腐湯、拌冷面,哪樣都離不開它。冬天暖氣房里,來碗辣白菜炒飯,酸辣氣直沖腦門,凍僵的身子都暖乎了。
這辣白菜,不光是味兒好,還養人,乳酸菌多,助消化,老人孩子都愛吃。
你說這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能不香嗎?
朝鮮打糕
是朝鮮族傳承千年的"活化石"美食,最早能追溯到新羅時代的祭祀文化。
那時候朝鮮先民把新收的糯米蒸熟,擱在石臼里用木槌"咚咚"捶打,
做成軟乎乎的糕團供奉祖先,嘴里還念叨著"??? ???"(祭祀祈福)。
現在延邊老輩人做打糕,還保留著"捶打百次"的老規矩,
糯米在木槽里翻來覆去捶成拉絲狀,裹上現炒的黃豆面,
咬一口"????"(糯嘰嘰)的,豆香混著米香直往鼻子里鉆。
早年間物資緊巴,朝鮮族阿媽妮把糯米捶得筋道,
既扛餓又易儲存,婚喪嫁娶都拿它當"體面菜"。
現在延吉市場里,戴藍頭巾的老奶奶現場捶打,木槌一起一落帶起的風都帶著故事。
本地人管白打糕叫"???",黃打糕叫"???",剛蒸好的米香混著豆面,蘸白糖吃能甜到心坎里。
別看這小吃不起眼,2009年都進了吉林省非遺名錄。
米腸
這道朝鮮族傳統美食,藏著祖輩們“變廢為寶”的智慧,
早年農耕時節,殺豬后的豬血和糯米一混合,灌進腸衣蒸煮,竟成就了這口軟糯鮮香。
如今它從家庭灶臺火到街頭攤位,成了延吉人“無腸不歡”的煙火符號。
米腸的肚皮里可藏著大學問:
糯米得泡足十二小時,吸飽豬油的香;豬血要選沒凝固的新鮮貨,和野蘇子、豆芽、桔梗拌成暗紅色餡料,灌進反復搓洗的豬腸衣里。
煮的時候火候是關鍵——溫水下鍋,小火慢煨四十分鐘,腸衣既不能破,米粒又不能生。
剛出鍋的米腸圓滾滾的,
切開來糯米的白、豬血的褐、蔬菜的綠攪成一團,蘸上蒜醬咬一口,
脂香混著米香直往鼻子里鉆,豆芽的脆勁兒又中和了油膩,用延邊話說就是“賊拉香”!
別看它長得“粗獷”,在朝鮮族人心里可是頂頂金貴的東西。
延邊狗肉火鍋
據老人們講,早年間朝鮮族先民遷徙到長白山腳下,靠打獵為生,冬天冷得直跺腳,就用獵到的山狗配上辣椒面、蘇子葉燉湯,既能驅寒又頂飽。
現在這道菜早成了延邊"三寶"之一,跟冷面、石鍋拌飯齊名。
您瞅那銅鍋子咕嘟咕嘟冒熱氣,湯頭熬得奶白奶白的,里頭擱了干白菜、蕨菜、凍豆腐,講究個"一鍋鮮"。
這肉可講究著呢,得選兩歲左右的黃狗,肉質緊實不柴。
師傅刀工得細,片成半透明的薄片,下鍋涮三秒就卷邊兒。
本地人管這叫"三起三落",肉嫩得能咬出汁水。
最絕的是那碗秘制蘸料,蒜末、辣椒面、芝麻鹽拌上狗肉湯,辣得人直吸溜鼻子還得往嘴里送。
您要是冬天來,找家炕頭燒得燙乎的館子,點盤辣白菜配狗肉火鍋,
再來口60度的延邊大米酒,那叫一個"得勁兒"!
吃完再舀碗湯,撒把蔥花香菜,從嗓子眼暖到腳后跟,真格是"老鼻子香了"!
朝鮮族大醬湯
這湯的歷史能追溯到朝鮮半島農耕時期,后來跟著朝鮮族人民“搬家”到咱東北,
和當地的火山灰土壤、圖們江礦泉水“處對象”,
慢慢就養出了獨特的發酵脾氣,
大醬得在4℃左右的地窖里悶上360天,比養孩子還費心!
您瞅這湯色兒,黃澄澄的帶著股子“臭香”勁兒,跟螺螄粉似的,聞著沖,喝著上癮。
傳統做法講究用淘米水打底,大醬一進鍋“滋啦”一響,香味“噌”就竄出來了。
土豆、西葫蘆、豆腐往里一扔,再切點五花肉片,咕嘟咕嘟煮上半小時,最后撒把青椒、蔥花,老香了!
當地人管這叫“??? ???”(好好煮),火候得拿捏準了,大火催香,小火煨鮮。
老饕們都說,正宗的大醬湯得配石鍋,端上桌還“咕嘟”冒泡,配碗米飯泡著吃,
再夾兩筷子辣白菜,那叫一個“?? ????”(胃里舒坦)!
延邊烤串
說到這烤串的講究,那得掰扯掰扯。
延邊黃牛肉可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肉質細嫩得跟豆腐似的,咬一口汁水直冒。
腌料是各家秘方,洋蔥、姜片、青花椒椒鹽一招呼,
再裹上淀粉鎖住水分,烤的時候炭火一撩,外皮焦香里頭嫩,
蘸料更是絕活——芝麻辣椒面混著蘇子粉,辣白菜、糖蒜往里一夾,那叫一個“賊拉香”!
琿春的大串子更實在,肉塊大得能蓋住臉,汪清的老式東北味兒,安圖的柴火香,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絕活。
最帶勁的是這吃法,一桌一爐自己動手,牛羊豬雞海鮮往鐵簽子上一串,
茄子韭菜金針菇跟著湊熱鬧。
夏天配冰啤酒,冬天圍爐嘮嗑,生菜葉裹烤肉,蘇子葉解膩,再嘬口米酒,那感覺“老必了”!
延邊人吃串不講究排場,西裝革履坐馬路牙子啃串的多了去了,要的就是這股子煙火氣。
延邊水豆腐
在延邊,老輩人常說:“水豆腐嫩得能‘喝’!”這可不是夸張,
剛出鍋的水豆腐像半凝固的奶白漿汁,顫巍巍盛在粗瓷碗里,
用勺子輕輕一舀,豆花便軟乎乎地滑進嘴里,連舌頭都跟著打顫。
比起普通豆腐的緊實,它更像豆腐腦的“親兄弟”,但多了幾分豆香的醇厚,少了幾分水汽的寡淡。
這口嫩滑,藏著延邊朝鮮族的智慧。
做法講究“現點現吃”:
黃豆泡足十二小時,磨漿、煮沸后點鹵水,待豆花成型便用紗布裹住壓去水分,不似塊狀豆腐壓得瓷實,反而留了三分“水靈”。
吃水豆腐,調料是靈魂。
本地人必調一碗“醬油料”:蒜末、辣椒粉、海鮮醬油、香油一拌,再撒把蔥花,往豆腐上一澆——那叫一個“賊拉香”!
夏天配碗涼米飯,冬天就口熱湯,連湯帶水吃個精光。
如今延邊大街小巷,水豆腐仍是早餐攤的“C位”。
十塊錢一碗,配點辣白菜、蘿卜條,簡單卻透著實在。
尖上的延邊,何止是八頓的滿足?
它是早市蒸騰的煙火,是夜市炭火旁的喧鬧,更是鄰里餐桌上那份不分你我的熱乎勁兒。
一碗面、一碟菜、一鍋湯,都浸著長白山的質樸與圖們江的溫情。
這份熱氣騰騰的溫暖與交融的人情味,等你來嘗,更等你來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