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8日是"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這位南非國父用一生的堅持和犧牲,為這個國家贏得了自由與尊嚴。他的故事,不只是歷史書上的篇章,更深深刻在了南非的城市肌理中。讓我們懷揣著敬意與好奇,跟隨總臺記者的腳步,走進開普敦——這座在曼德拉人生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轉折之城",去探尋他留在這座城市的深深印記。
羅本島:信念的牢籠
△曼德拉重返羅本島
"當我走出囚籠,走向自由時,我知道,如果我不能把痛苦和仇恨留在身后,那我仍然在獄中。"——納爾遜·曼德拉
距離開普敦港口約半小時船程的羅本島,曾是囚禁曼德拉18年的牢獄之地。如今這座孤島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游客可以參觀那間2平方米的牢房,看到當年他使用的水桶、木床與毛毯。
△開普敦羅本島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正是這段幽禁歲月,塑造了曼德拉不屈的信仰,也讓他成為南非民族和解的象征。
△曼德拉(左)和管理員克里斯托·布蘭德的合照
近日,總臺記者對曼德拉在羅本島監獄服刑時期的管理員克里斯托·布蘭德進行了采訪。從相關照片中可以看到,18歲的布蘭德作為年輕守衛,那時剛到羅本島接受訓練。布蘭德向記者透露,曼德拉總統在獄中曾對他說,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與鍛煉,培養他們的領導力和紀律性,如此他們才能成為南非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
△管理員克里斯托·布蘭德18歲在羅本島工作照
如果說羅本島是禁錮曼德拉自由的地方,那開普敦的其他幾處紀念地更能展現曼德拉如何重獲自由、領導人民將非黑即白的南非變成一個彩虹國度。
開普敦市政廳陽臺: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我為反對白人種族統治而斗爭,也為反對黑人專制而斗爭。"——納爾遜·曼德拉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獲釋后在開普敦市政廳演講
1990年2月11日,在獄中度過了27年后,曼德拉終于獲釋。曼德拉獲釋后的首次亮相,就在開普敦市政廳。他站在陽臺上,面對數萬名民眾,發表了震撼世界的講話。
△開普敦市政廳陽臺上的曼德拉雕像
曼德拉的雕像,一比一還原1990年講話的樣子,復原他在開普敦市政廳陽臺上演講。如今,游客們來到這里,和他揮手微笑的樣子合影留念,成為人們對"自由初見"的紀念。
開普敦海濱碼頭諾貝爾廣場:為和平鑄像
"和平不僅僅是沒有沖突;和平是創造一個環境,不論種族、膚色、信仰、宗教、性別、階級、世襲地位或者任何其他社會差異,所有人都能好好地發展。"——納爾遜·曼德拉
△人們在和平廣場演唱非洲歌曲
距離開普敦市政廳幾公里外,就是游人如織的海濱碼頭區,這里有一處諾貝爾和平廣場,南非四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雕像在此樹立。
△曼德拉、德克勒克、圖圖主教、盧圖利酋長(從右到左順序)
這四位分別是曼德拉、德克勒克、圖圖主教、盧圖利酋長。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里駐足、合影。
△1993年曼德拉和時任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3年曼德拉和時任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曼德拉領導的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大選中獲勝,他當選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同年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正式廢除。
△開普敦市政中心大樓外的曼德拉地標壁畫
自2010年起,聯合國正式作出決定,將每年7月18日——納爾遜·曼德拉的生日,確定為"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以表彰他為和平與自由做出的貢獻。曼德拉的精神并未遠去,而是融入開普敦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成為南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