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為普陀助威!
“今天感覺怎么樣?起來活動過嗎?”
“現在感覺很好,
已經可以下床走動了,謝謝你們!”
7月16日上午
普陀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孔維成和周魯迪醫生
來到病房內查看患者賴大伯的恢復狀況
賴大伯握著他們的手,連聲道謝
這正是普陀醫院成功實施的
我區首例
“非體外循環下微創冠脈搭橋手術”
時間軸撥回到半個月前,73歲的賴大伯因多次突發心絞痛來到普陀醫院心內科就診,經冠脈造影后顯示:冠狀動脈左主干尾部90%狹窄,真性分叉病變,累及前降支及回旋支開口,前降支中段40%狹窄,回旋支開口60%狹窄。醫院第一時間組織心內、心外、介入等多學科進行會診,經討論研判,實施PCI手術(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風險大,建議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家屬此時陷入兩難境地。“心臟搭橋手術”在當地以往多需轉至上級醫院,漫長的等待期可能引發病情惡化,而長途奔波對高齡患者更是雪上加霜。“病人多年來一直在我院就醫,對我們的醫護團隊充滿信任,加上擔心轉診延誤病情,7月3日找到我,希望能在本院手術。”普陀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孔維成回憶道。
據介紹
當前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主要有兩種方案
一是傳統體外循環下搭橋術,雖操作相對簡便,但需在心臟停跳狀態下進行,術后極可能出現脫機困難、凝血功能障礙等致命風險。
二是非體外循環方案,雖能規避這些風險,卻對技術和團隊配合的要求極高,需要在“幾乎不移動心臟”的狀態下完成血管吻合。
▲心臟冠脈圖 ▲搭橋示意圖
普陀醫院胸心外科主任 孔維成
傳統體外循環下搭橋術,需要正中開胸,在心臟停跳狀態下搭橋,賴大伯不僅屬于高齡患者,還曾突發過腦梗,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帕金森等基礎性疾病,傳統手術的大切口極可能導致愈合不良。經醫院多學科會診,我們團隊最終決定采用“非體外循環下微創冠脈搭橋手術”方案,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以最小創傷完成最精密的心臟“修繕”。這場手術不僅是我區首例該類型手術,更是對我們醫療團隊的全方位考驗。
近年來
隨著醫務人員的不斷進修學習
和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
普陀醫院胸心外科救治成功率逐年上升
醫院還積極與上級醫院開展合作
定期選派骨干醫師開展進修培訓
為完成高難度手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完成此次手術,普陀醫院胸心外科、麻醉科、重癥循環、手術護理、心內科、介入科及輸血科等多學科團隊緊密協作,從術前評估到術后康復都制定了詳盡方案,并邀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專家指導參與手術。7月12日,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如期進行,并取得了圓滿成功。
“由于沒有使用體外循環,避免了體外循環帶來的血液稀釋、凝血功能紊亂等并發癥,降低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損傷風險,還縮短手術、住院和ICU停留時間,降低醫療費用。”孔維成說,術后第一天,患者就從ICU轉回普通病房并拔管,第三天患者就能夠下床進行康復訓練,目前患者狀態良好已恢復正常飲食,預計術后一周就可出院。
▲術后第一天
▲術后第二天
▲術后第三天
普陀醫院 相關負責人
實施高難度心臟搭橋術,標志著我院心胸外科的技術水平、麻醉管理、重癥監護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為我院冠心病、心血管急危重癥治療開辟全新道路。未來將持續精進,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診療服務。
讓我們一起為
普陀醫院的全體醫護人員點贊
期待未來
為患者帶來更精準高效的治療方案
成為百姓心中更可靠的健康港灣
【普陀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陳璐瑤 通訊員 邵盛歡 普陀醫院
??溫馨提示:“中國舟山普陀”公眾號已更名為“普陀潮”。因微信推送規則調整,想要繼續獲取本地權威信息、一手資訊,請將“普陀潮”設為星標??,并在每次閱讀后點擊“贊”和“在看”。
點亮和
為所有醫護人員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