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朱莊街道在城長生活館里,一群小朋友正拿著“童心鑰匙”,把志愿服務玩出了新花樣!
他們是公益市集里吆喝賣貨的“小老板”,用閑置玩具換來愛心善款;是議事會上舉著小手提案的“小大人”,帶著鄰居們把社區變得更有趣;就連家長也被拉來當后勤,叔叔阿姨們化身“愛心買家”追著搶單……在這里,志愿服務不是嚴肅的任務,而是孩子們的成長游戲,是全家人的暖心聚會,更是整個社區的快樂狂歡。一顆顆“童心”,正悄悄讓志愿服務從“一個人的事”變成“一群人的熱鬧”,把社區打造成了裝滿溫暖的大家庭!
在下朱莊街道的大力支持和社工站的專業指導下,在城長生活館的“空間換服務”創新實踐很快落地生根,形成了一套連貫高效的運轉體系。
街道作為“掌舵者”,始終站在社區治理的全局視角,為生活館的空間盤活與服務創新提供堅實后盾,引導明確“空間賦能公益”的方向,協調各方資源為閑置空間改造、多元主體參與鋪路搭橋,讓在城長生活館真正成為連接居民需求與社會資源的紐帶。社工站則化身“操盤手”與“黏合劑”,用專業方法讓“空間換服務”落地見效。
正是在這樣的協同推動下,在城長生活館的“空間換服務”玩出了巧妙新路子,用服務與善意串聯起紐帶,讓每一寸場地都生長出公益的溫度,讓“你提供空間,我奉獻服務”的默契,變成社區里最動人的雙向奔赴。
空間賦能:構建“多方參與”服務體系
下朱莊街道在城長生活館以實體空間為基礎,打造“空間換服務”的共享平臺,將兒童需求轉化為激活空間價值的鑰匙。通過精細分層兒童在學習成長、社交實踐等方面的需求,這里成為兒童、家長、愛心企業、社區居民的“服務交換站”:孩子們在空間里主導公益實踐,用創意活動“填滿”場地;家長以志愿服務換取親子互動機會;愛心企業通過資源支持共享空間權益;社區居民則以“愛心參與”融入空間服務網絡。空間不再是單純的場地,而是讓志愿服務從單一行動變為全民共建的“交換場”。
空間激活:讓參與熱情在互動中升溫
生活館用“空間”搭臺,讓“服務”唱戲,通過“志愿服務”“兒童議事會”等載體,讓空間成為連接社區的紐帶。年開放超200天,生活館成了“隨時能參與服務”的志愿服務陣地。周末,生活館里更是熱鬧非凡:志愿者協助開展國畫、編程等公益課堂,兒童志愿者化身“小老師”,在“同伴學堂”里講科學、讀繪本。“日常服務+主題活動”的模式,讓生活館每天都在“產出”公益價值,孩子們用實踐“盤活”空間,家長和居民則從“旁觀者”變為“行動者”深度參與,空間里的每一次互動,都讓志愿服務成為社區情感的黏合劑,也讓這里成為街道志愿服務的“活力樞紐”。
空間回饋:長效機制讓服務“續航”
為讓空間持續“產出”價值,生活館用“空間權益”構建志愿者激勵體系、定期溝通機制、時長兌換服務、專場回饋活動。在空間內舉辦解憂聊吧、技能培訓,用空間里的獲得感和成長機會,提升志愿者的歸屬感。
數學夏令營:空間里的“服務兌換”鮮活樣本
在城長生活館,“空間換服務”得到生動體現。近日,這里舉辦了數學夏令營,180余平方米的場地化身魔法樂園:孩子們通過“雪糕棍炸彈”“達芬奇穹頂”等活動探索數學知識,用參與和實踐激活空間價值;空間則以趣味體驗回饋成長,讓孩子愛上數學,也讓家長志愿者收獲親子共成長的體驗。活動后,孩子們的作品在此展出,吸引更多人參與公益,學會合作的孩子還加入“同伴學堂”授課,使“服務兌換”鏈條不斷延伸,詮釋了“用服務激活空間,用空間滋養服務”的循環。
從孩子們在空間里主導公益,到全社區用服務“交換”空間價值,下朱莊街道在城長生活館用“空間換服務”的思路,編織出“個體成長—家庭聯動—社區活化—社會協同”的生態網絡。未來,這片充滿活力的空間,將繼續見證更多“服務換溫暖、空間育成長”的故事。
來源:美麗武清
審核:劉浩楊
編發:蘇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