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張學良最小的兒子張閭琳在美國安詳離世,享年94歲。
作為著名抗日將領的后代,張閭琳的一生都隱藏在他父親的高光下,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拋去張學良的光環,張閭琳也有著不輸于張學良的精彩人生。
他九歲就離開父母,遠赴美國,后與陳濟棠的侄女結為連理。
在毫無人脈,全然陌生的異國他鄉,遠離家人的張閭琳獨自頑強生長,拼出了一片天,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航天學家。
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悉心培養下,皆已成為人中龍鳳,說是人生贏家也不為過。
那么,張閭琳都有哪些故事呢?
趙一荻托孤伊雅格
1930年11月,天津的一家醫院產房里,一個白嫩嫩胖嘟嘟的男嬰揮舞著手臂,張開小嘴,發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聲啼哭。
東北少帥張學良和著名才女趙四小姐的獨子張閭琳,降生了。
張閭琳的出生,實在沒趕上好時候。
他來到這個世界剛滿一年,日本人就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民族危機逐漸加深。
為了聯合抗日,拯救中國,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最終,在多方努力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功建立,但張學良卻被勃然大怒的蔣介石囚禁了起來。
此時,張閭琳只有六歲。
張學良被囚禁的前三年,因有原配夫人于鳳至的照顧,趙一荻得以留在上海照顧兒子。
1940年,于鳳至去美國就醫,無法再陪伴張學良,趙一荻便決定前往貴州,和張學良同甘共苦。
但是,看著年幼的孩子,趙一荻又陷入了兩難之中。
兒子還小,受得了幽禁的苦嗎?可是,不帶孩子的話,孩子又要交給誰呢?
趙一荻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一個人:伊雅格。
伊雅格是美國人,曾來中國東北修鐵路,深受張作霖的信任和器重,和張學良是無話不談的密友。
如果說有誰能無視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打壓,并且值得信任的話,非伊雅格莫屬。
把兒子送到伊雅格那里,不僅可以遠離中國的戰火和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還能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想到這里,趙一荻立馬聯系伊雅格,和他商量撫養張閭琳的事。
伊雅格是一位熱情善良的人,得知摯友有難,他有心幫忙,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趙一荻所說之事。
于是,不滿十歲的張閭琳告別母親,踏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
趙一荻則收拾行李,回到了張學良身邊,寸步不離地陪著他度過漫長枯燥的幽居歲月。
趙一荻本想著,等張學良出來,她就去美國接回孩子,一家三口團圓。
但萬萬沒想到,她和兒子這一分別,就是十八年……
九歲稚子勇闖美利堅
1940年,九歲的張閭琳來到了陌生的美國。
伊雅格和夫人埃娜為了保護張閭琳,從不在他面前提起張學良夫婦。
他們搬出了舊金山華人聚居區,到洛杉磯定居,還給張閭琳取了一個外國名字:克爾。
初到美國的時候,張閭琳說不害怕是假的。
父母都不在身邊,且一點消息都傳不出來,生死不知。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從哪里來,什么時候才能回去,什么時候才能見到雙親。
不過,張閭琳也不是軟弱的人,父母不在身邊,那就自己立起來,小小男子漢,離了家和父母,難道還活不下來不成?
于是,張閭琳決定既來之則安之,好好地生活下去。
幸運的是,伊雅格夫婦雖然是代為撫養張閭琳,但卻對他非常好,視若己出。張閭琳做什么決定,這對善良的美國夫婦都會無條件支持他。
他們為張閭琳提供了一個庇護所,讓他在溫暖的關愛中長大。
有了伊雅格夫婦的悉心照顧,再加上張閭琳本身就天資聰穎,刻苦勤奮,他的學業扶搖直上,成功考入加州大學的航天專業。
在加州大學,張閭琳認識了日后的妻子——粵系軍閥陳濟棠的侄女陳淑貞。
兩人在大學校園里相識相戀,是人人稱羨的一對神仙眷侶。
陳淑貞(中)
情場得意,職場也一帆風順。畢業后的張閭琳成為了一名航天專家,稱得上功成名就。
不過,雖然生活得很幸福,但張閭琳的心中始終缺了一塊兒。
他知道,這缺失的一塊兒是屬于中國的,是屬于和他天各一方的親生父母的。
只有回到故土,回到父母的身邊,這塊空白才會被填滿。
1956年,26歲的張閭琳第一次收到了父母的消息,張學良和趙一荻也得知了分離16年的兒子的情況。
次年,張閭琳奔赴臺灣,在高雄見到了闊別十七年的父母。
看著蒼老憔悴的雙親,張閭琳淚流滿面。
他絮絮叨叨地說著自己這十幾年來的生活,包括他上的什么大學,學的什么專業,做的什么工作,什么時候談戀愛了,和誰談戀愛等等。
事無巨細,一一匯報。
得知兒子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無論是張學良還是趙一荻,都滿心欣慰。
只不過,這種欣慰里,又夾雜著一份遺憾。多可惜,他們不能陪伴兒子成長,這將是他們一生的遺憾。
從臺灣回來后,張閭琳就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得知父母安好,他也放心地完成了人生大事——和陳淑貞結婚。
婚后的生活甜蜜又幸福,張閭琳和妻子琴瑟和鳴,如膠似漆。
1961年,張閭琳迎來了兩個好消息:
第一,他的妻子懷孕了。第二,他的母親趙一荻獲得了短暫的自由,即將來美國探望他。
這就像是一個信號,從此以后,遠在臺灣的張學良和趙一荻,得以頻繁地和兒子見面。
1962年,張閭琳的長子——張居信出生。一年后,張閭琳抱著剛滿一歲的兒子,去臺灣探望父母,這一次,他們在臺灣住了一個月。
此后的每一年,張閭琳都會帶著妻兒回臺灣。
1967年,張閭琳和陳淑貞的第二個兒子降生,臺灣之行又多了一個人。
被幽禁了大半輩子的張學良,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親眼見證孫子們的成長。
他在兒子那里錯過的時光,在兩個孫子的身上得到了補足。
1990年,89歲高齡的張學良結束幽禁生活,移居美國,和兒孫團聚。
此時,張閭琳的兩個兒子已經成長為棟梁之材。
長子張居信取得了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在科研領域大放異彩。次子也從南加州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
2000年,趙一荻去世,次年,張學良與世長辭。
父母接連離世,張閭琳的重心放在了幫父親圓夢上。
他知道,父親直到死前都在記掛著大陸,記掛著東北。所以,他多次回到大陸尋根、拜謁先祖,了卻父親心愿。
200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上,張閭琳作為代表之一,為抗日英雄獻上了花籃。
他希望,自己能把父親的愛國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2024年8月13日,張閭琳走完了他94載的人生路,長眠美國。
張閭琳的一生,有著時代的悲劇,也融合了三代人對家國的眷戀和思念。
九歲赴美,離開家人,卻依然能在異國他鄉撐起自己頭頂的一片天,化悲劇為喜劇,這就是張閭琳的厲害之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