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安頓自己——《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B1層中信書店
嘉賓:劉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解亦鴻(記者)、李雷(北京新聞廣播主持人)
2024年8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朱銳在北京去世。去世前,他為自己深愛的世界留下了一個彩蛋:邀請一位年輕人與他在病房中進行“十日談”,聊生命、死亡、愛與告別,以及當下大家都關注的話題。今年4月,《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正式出版。這本書是朱老師在臨終前十天中留下的口述,同時收錄了朱老師在人大為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以及他對學生們的寄語。7月19日下午,朱銳教授生前同事、摯友劉暢老師,與朱銳老師對談的“年輕人”解亦鴻,以及北京新聞廣播主持人李雷將做客中信書店·三里屯店。如何用哲學安頓不確定的生命?《哲學家的最后一課》這本書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不妨來聽他們聊聊。
北京|重看曾國藩——晚清重臣的時代焦慮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鞠海(歷史作家)、畢文靜(學者)
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里,我們是否也常感到困惑、焦慮、被推著走?曾國藩,這位被無數人視為“成功學模板”的晚清重臣,也曾深陷類似的掙扎與不安。這一次,我們想重新認識他——不再高舉“成事之道”的旗幟,也不再一味頌揚他的功業,而是從他“走不出去”的生死困局、“退不了身”的官場壓力中,看見一個真實的、掙扎的、也因此更加動人的曾國藩。7月19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廈門大學中國史碩士、新銳歷史作家、《夾縫中的總督》作者鞠海,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導師畢文靜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后浪圖書編輯賈啟博做客SKP,共同圍繞“夾縫中的曾國藩”,展開一次關于現實與理想、妥協與堅守、迷惘與清醒的深度對談。
北京|重述父親:書寫、聆聽與理解的旅程——《寫父親》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東壩鎮半截塔路53號郎園Station(北京紡織倉庫南門)D3-1座單向空間
嘉賓:寧不遠(作家)、shiyu(播客主播)
關于父親的書寫,往往是一場深入生命內核的探險。作家寧不遠在其真摯動人的新作《寫父親》中,以細膩的筆觸和深情的凝視,勾勒出父親的身影,也映照出兩代人之間難以言說的羈絆與深沉的愛。7月19日,寧不遠與播客“除你武器”的主播、非虛構作者shiyu來到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 店,一同踏上這場關于“書寫、聆聽與理解的旅程”。
北京|光陰的故事:1984-2003——《彈幕書》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薛易(歷史寫作者、作家)、一飛(媒體人)、袁凌(作家)、焦健(寫作者)
怎樣留住那些并不古老的記憶?怎樣讓孩子對父母輩的經歷能產生一點點興趣?怎樣讓生于不同年代的人愿意來一次傾心的交流……或者說,如何讓那些獨屬于我們時代的記憶可以永存?這本《彈幕書》或許將給我們一些啟示。7月19日下午,在方所北京店,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了《彈幕書》的作者薛易、一飛,與作家袁凌、寫作者焦健,請他們為我們講述一段光陰的故事,一起重拾我們的青春記憶。
北京|客自康國來:歷史小說的寫法——《瀛波志》新書分享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
地點:朝陽區甜水園北里12號2幢越界朝陽里B座1層小眾書坊
嘉賓:陸源(作家)、張向榮(文史作家、書評人)、莫諾格(詩人、小說作者)
大都會南部邊緣的烏夜與拂曉,社幻小說家的機械奇趣宇宙志,作家陸源的新作《瀛波志》是一部百科全書式小說。7月19日,陸源將帶著這本新作,與文史作家、書評人張向榮,詩人、小說作者莫諾格,一起做客小眾書坊,分享小說創作背后的故事。
北京|法律、社會與女性:《紅樓夢》的另一種讀法
時間:7月19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海淀區學院路5號768創意產業園A座8號門心·啡空間
嘉賓:柯嵐(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劍虹(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卜喜逢(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
7月19日晚,大學問·學術沙龍有幸邀請到《命若朝霜》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柯嵐,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劍虹,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卜喜逢,圍繞《命若朝霜》,開啟一場跨界對話,從清代律例到司法案例,揭開曹雪芹不敢明言的罪案簿,以法律敘事重看《紅樓夢》失落的終局。這不僅是一場紅學新解,更是一次對制度與人性的永恒詰問。
北京|北京、音樂與到處不存在的我——《他們說你的歌有誰來聽》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安娜伊思·馬田(藝術家、攝影師、河樂隊成員)、董冰峰(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他們說你的歌有誰來聽》收錄的是安娜伊思在2002至2005年間拍攝的一組照片,記錄了野孩子、張瑋瑋與郭龍、小河、萬曉利、謝天笑等音樂人在生活與表演之間穿梭的日常。7月19日晚,我們邀請攝影師安娜伊思·馬田、策展人董冰峰、主持kk,與讀者面對面分享創作者在困境中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期許,分享音樂與文化的緊密關系,分享馬原的搖滾、安娜的民謠,以及肖全的那個文藝時代!
北京|品讀茶禪一味——談日本茶道源流
時間:7月20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二層
嘉賓:靳飛(作家、學者、戲劇家)、王眾一(日本研究專家)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茶道與飲茶都被賦予了提供精神滋養的意蘊。茶道在宋代文化的浸潤下東傳日本,歷經鐮倉幕府、足利幕府至豐臣秀吉時代,逐步孕育出獨特的文化內涵。榮西、圓爾等高僧大德奠定茶道根基,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巨匠推動理念革新,他們的命運沉浮更賦予茶道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色。此次活動,我們特邀《極簡日本茶道史》作者靳飛先生和日本研究專家王眾一先生共聚一堂,以京都名剎古寺為文化坐標,深度探索“佛法即在茶湯中”“主中主”“物之魂與人之魂合一”等茶道思想的精髓,以及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進而解讀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核:宋代文化如何塑造日本茶道的基因?禪、歌道、能樂與茶的融合如何反映文化傳承的智慧?日本茶道文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續寫?人們又如何從“一期一會”的茶道精神中,找到化解現代性焦慮的文化力量?
北京|當我們談論偶像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關于偶像,一邊糾結一邊思考》新書分享
時間:7月20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Abby(3unshine隊長)、吳呈杰(導演、編劇、播客主理人)、余夢嬌(譯者、策展人、編輯)
在《關于偶像,一邊糾結一邊思考》這本書中,九位身份各異的“圈內人”學者記錄下了自己常年對日韓偶像團體的觀察與思考,以女性主義視角結合流行文化批評、社會學、倫理學、傳媒學、哲學等多學科理論,試圖以更多元且貼近粉絲的心情,解析偶像文化催生出的奇異現象。7月20日下午,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國內地流行樂女子組合3unshine隊長Abby,青年導演、編劇、播客《除你武器》主理人吳呈杰,譯者、策展人、自由編輯余夢嬌,一起聊一聊關于偶像的糾結與思考。
北京|這些詩歌或這愛的碎片——《你的沉默讓我膽戰心驚:杰克·斯派賽詩選》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20日(周日)19:00-21: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肖水(詩人、譯者)、崔健一(編輯、詩人)
杰克·斯派賽(Jack Spicer),一個去世已經六十年的美國詩人、大學教師、視詩歌為魔法的人、垮掉派的敵人、嗜酒的人、因文字而生又死于語言的人。7月20日晚,詩人、譯者肖水和編輯、詩人崔健一將在方所北京店和大家分享《你的沉默讓我膽戰心驚:杰克·斯派賽詩選》這部浪漫至死、美妙絕倫的詩集!
北京|超級“月光族”,元朝“破產”大揭秘——元朝的財政創新與衰亡之謎
時間:7月24日(周四)18:30-20: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B1層中信書店
嘉賓:郭建龍(作家、社會觀察家)、張向榮(文史作家、書評人)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元朝也許短暫,但其巔峰與低谷背后的故事,也許可以讓我們重新看待元朝歷史,一窺古代中國歷史演變的財政暗線。7月24日晚,我們特邀《元朝理財記》作者郭建龍、知名作家張向榮做客中信書店·三里屯店,與大家分享元朝的財政創新與衰亡之謎。
上海|紐約的傷為何與我們有關?——《破壞實驗》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5:00-17:00
地點:黃浦區長樂路398號朵云書院·戲劇店
嘉賓:陸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明潔(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為什么說紐約的偉大恰恰藏在東哈萊姆這樣的老破社區里?如何從曼哈頓的室內壁畫分辨紐約的社會等級?當“性別革命”和“覺醒運動”變成新時尚,“自由”是否正在殺死自由......這些問題,你將從非虛構的海外人類學札記《破壞實驗》中找到解答。7月18日下午,在朵云書院·戲劇店,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將與《破壞實驗》作者李明潔展開對談,暢聊“新媒體時代凡人敘事與歷史的改寫”等話題。
上海|古代中國人如何找到快樂?——《未盡的快樂》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8:00-20: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董鐵柱(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
生活中,“快樂”是一種看似平常且樸素的情感,但在我們逝去的智者那里,卻成為中國獨有的“快樂哲學”,孔子、孟子、荀子、莊子、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人無不思考著人生的意義,追尋并親身實踐著何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生活。我們的古人有著怎樣的“快樂哲學”,他們是如何找到快樂的呢?7月18日晚,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未盡的快樂》作者董鐵柱將為我們帶來中國古人獨有的快樂智慧。
上海|一場從倫敦到上海的黑塞讀書會:從黑塞的哲思到未來AI的創想
時間:7月18日(周五)18:30-20:00
地點:楊浦區民府路678號抖音新江灣廣場T1一層中信書店
主講人:Kevin Loi-Heng(美國東北大學倫敦校區人工智能專業研究員、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在《悉達多》中通過修行叩問“自我本質”,他筆下的東方哲思與精神求索,在AI重構世界的今天,依然可以照見人類與智能共生的命題。7月18日晚,我們特邀Kevin Loi-Heng做客中信書店·江灣里店。Kevin是美國東北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研究員、創新型AI教育公司創始人,更是倫敦黑塞讀書會線下活動的發起人。他將帶我們解鎖“黑塞哲思×AI創想”的跨界主題,解碼《悉達多》“路就在腳下,無人能替你走”,聯結AI時代“自主成長”的新命題。
上海|從御宅族到觀光客:東浩紀的后現代診斷
時間:7月18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3樓融書房
嘉賓:王飛(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梵一如(播客主理人)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數據庫消費的盛行,無論是御宅族還是觀光客,后現代視域下主體的變遷究竟意味著什么?“弱關聯”是人際關系的退化,還是一種新的自由?在這樣的社會中,如何重建有意義的聯結?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的欲望與關系?個體如何在碎片化時代保持清醒,甚至重構屬于自己的“微小敘事”?7月18日晚,我們邀請到東浩紀作品集的譯者、山西大學王飛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羅崗教授,播客主理人梵一如三位嘉賓,結合《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透析消費社會》《弱關聯:在旅行中探尋檢索詞》這兩本書和當下的文化現象,聊聊東浩紀對全球性的后現代困境所提出的診斷。
上海|性別視角下的男性成長史:莫泊桑《漂亮朋友》
時間:7月19日(周六)13:30-15: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嘉賓:驁龍(南京大學準聘助理教授)、何潤哲(法語譯者、播客策劃人)
“經典導讀”本期特約兩位法語譯者驁龍與何潤哲,將以“性別視角下的男性成長史”為題,一起共讀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從性別視角來看“漂亮朋友”杜洛華帶給我們怎樣的閱讀體驗;分享在當下語境重讀這部經典,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上海|冷戰、新前衛與新藝術史 ——《無名的藝術力》《跨學科研究中的美學》讀書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 - 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魯明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哲學方向博士生)
本次讀書分享會將聚焦冷戰這一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新前衛藝術實踐與新藝術史理論構建。我們將共同研讀魯明軍的《無名的藝術力:論形式意志與圖像潛能》與帕梅拉·李(Pamela M. Lee)的《跨學科研究中的美學:從世紀中葉的現代主義藝術到當下》兩本著作,理解冷戰格局如何深刻影響了前衛藝術的創作路徑、美學觀念,以及新藝術史研究方法的形成與發展。
上海|貞石背后的文史鉤沉——《歷代著名文學家墓志箋證》(第一輯)新書首發式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嘉賓:胡旭(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徐艷(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鐘書林(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墓志是墓主一生“蓋棺論定”的總結。墓志內容一般涉及墓主姓名、籍貫、家族譜系、卒葬年月及生平事跡等,撰寫大多在墓主去世不久,涉及客觀事實的可信度較高。7月19日,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旭,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徐艷,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鐘書林,將做客上海古籍書店,并以《歷代著名文學家墓志箋證》為切入點,探討為什么要整理著名文學家墓志,如何利用已出版成果繼續深入挖掘金石文獻中的文化資源,為讀者介紹怎樣利用墓志材料來印證文學家的生平和作品,探尋文學發展脈絡。
上海|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楊浦區偉德路51號悅悅書店
主講人:魯紹臣(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被尊為“資本主義病理學家”的馬克思,他以犀利的理論手術刀,剖開了現代文明光鮮的表皮,揭示出隱藏在下的機械齒輪與剝削鏈條。7月19日下午,魯紹臣老師將帶我們走進哲學家的世界,聚焦哲學家馬克思。
上海|舌尖上的老上海——民國飲食與上海記憶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3F外文科技期刊閱覽室
嘉賓:祝淳翔(上海圖書館參考館員)、徐凡(上海圖書館文獻研究與開發部主任)
魯迅先生吃過草頭圈子嗎?民國時期的炎炎夏日,上海市民都吃什么冷飲解暑?百年前,上海的底層勞動人民靠吃大閘蟹艱難度日?2025年第3期“館員說”活動,以“舌尖上的老上海——民國飲食與上海記憶”為主題,兩位深耕上海美食文獻史的館員將帶您探尋民國上海的飲食百態,在泛黃的菜單、老照片與廣告畫里,找尋文獻里的煙火氣。
上海|跟著電影游徐匯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
地點:徐匯區漕溪北路158號徐家匯書院三樓報告廳
主講人:李亦中(電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徐匯區作為中國“百年電影”發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不管是電影制片業,還是電影名人故居,以及電影取景地,都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法國梧桐掩映的馬路、百年沉淀的建筑物、煙火氣十足的里弄,早已成為不少經典電影的“天然攝影棚”。在中國電影誕辰120周年的這個夏天,讓我們跟隨電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亦中,深度解鎖徐匯的電影元素,喚醒這個城市的光影記憶。
上海|不要迷戀毀滅——《午后進入我房間》新書分享
時間:7月19日(周六)14:00
地點:楊浦區淞滬路77號萬達廣場C棟B1上海書城
嘉賓:溫凱爾(作家)、肖水(詩人、作家、譯者)、蟲蟲周(漫畫家)
青春的孤獨和幻想,鮮活的欲望和青澀的愛情,蘊藉著人們最堅硬的外殼和最柔軟的內核,仿佛是一代人生活的基本面貌和令人憂慮的靈魂圖譜。世界的精彩和不完美,生活的悖謬,都在某種精神或靈魂或心理的殘缺中,激情而本然地釋放出來。7月19日,青年作家溫凱爾將攜新作《午后進入我房間》來到上海書城·五角場店,與我們分享創作中的故事。
上海|穿越邊境 便是德國——法德文學漫談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楊浦區仁德路120-2號Bookwoods不可無字書店
嘉賓:田嘉偉(作家、譯者、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比較文學系講師)、王凡柯(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在散文集《今晚出門散心去》中,作者田嘉偉在歷史和土地上悠然漫游,在拿破侖、賈科梅蒂、迪厄多內的人生遭際中況蔚自身,在閱讀杜甫、卡爾·澤利希、萊奧帕爾迪的詩篇中感懷人生,更在川渝、巴黎、瑞士疆土的漫游中感知綿延的歷史。田嘉偉的寫作,正呈現了如何在閱讀中發見自己,如何將自己融匯在綿長歷史中的可能。7月19日晚,Bookwoods有幸請來田嘉偉老師以及王凡柯老師做客書店。王凡柯老師是《本雅明電臺》的譯者,深諳德國文學,同時也是嘉偉比較文學辦公室的室友。Bookwoods邀請大家和兩位德法文學的青年研究者、譯者一起,來聊聊閱讀和寫作的可能,以及他們的漫游之路。
上海|從故鄉到故宮:祝勇的故宮書寫與精神原鄉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嘉賓:程永新(作家、編輯家)、祝勇(作家、紀錄片導演、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一個人的回憶,一代人的回響。《從故鄉到故宮》是故宮學者祝勇寫給兒童的首部成長散文作品集,以非虛構筆法回憶童年,但祝勇以其獨特的故宮學者身份,賦予了這本書更深的文化內涵。2025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祝勇以童年回憶為精神脈絡,在紫禁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約克納帕塔法,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學的故鄉。7月20日下午,祝勇與原《收獲》主編、浙江商業大學教授程永新,青年批評家、上海師范大學教師劉欣玥將做客上海圖書館東館,與各位讀者一起走進《從故鄉到故宮》中的世界,感受被故宮一點點喚醒的對故鄉和童年的記憶。
上海|盛夏,跟著茆帆老師臥游清涼山水畫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敦煌空間
主講人:茆帆(畫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著名畫家茆帆老師說:不妨臥游。7月20日,茆帆老師將通過一場講座和筆墨互動活動,教會大家如何更愜意地“臥游山水間”。他認為,一幅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畫,是通過用筆、用墨、用水、用力的高度統一,所謂“有筆有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等等。而寫意山水畫的“本質”,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筆墨,當代畫家保留“筆墨”,用一些前人不曾用過的形式進行創作,便是“新意”所在。
上海|傾蓋如故 白頭如新:朝鮮半島歷史文化漫談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B1放映廳(藍廳)
主講人:王鑫磊(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
要了解朝鮮半島的歷史和文化,不能局限于朝鮮半島本身,應該從東亞區域整體視角和文明互動的大背景出發。本次講座將通過講述朝鮮半島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與大家一同感受其文明發展的歷程和文化變遷的邏輯,并思考當下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文明互鑒的歷史基礎。
上海|請回答1990——《巨龍抬頭》新書分享活動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建投書局4樓傳記圖書館
主講人:張瑋(暢銷書作者)
說起20世紀90年代,我們很多人都能想起許多令人激動的瞬間。從雙休日的設立到彩色電視機的普及,從股票發行掀起熱潮到勁歌金曲的火爆,從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到中國運動員在世界體壇嶄露頭角……十年之間,這片大地上熱烈而又蓬勃地散發著激情與活力。《巨龍抬頭》以年為單位,記述20世紀90年代的大事小情。7月20日,我們特邀《巨龍抬頭》的作者張瑋,走入20世紀90年代的大事小情,開啟一場時光的回顧之旅。
上海|名品聚成書法史——《中國碑帖名品》漫談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研討室7-03
主講人:馮磊(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編審)
經過三年多的精心選目、尋找底本、考證源流、編輯整理和調色印刷,上海書畫出版社的“中國碑帖名品二編”已推出50種,其中最新的10種將于今年上海書展期間推出。值此之際,7月20日下午,我們邀請到這套叢書的責任編輯,西泠印社社員、碑帖鑒別專家馮磊老師做客上圖,給大家講講“中國碑帖名品”系列叢書的編輯過程,以及碑帖選目、版本選擇、設計印制等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以便于讀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對中國書法史的認知視野,并更加精準地選擇自己心儀的碑帖印本。
上海|翻閱《五原路》,在行走與對話中閱讀三位鮮活的“真人”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17:30
地點:五原路
嘉賓:曲煒(生活雜貨店 “荃二” 主理人)、陳意心(導演、編劇、音樂人、專欄作家)、九個妖(插畫師)
閱讀“真人”, 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跨越藩籬、觸摸真實的過程。7月20日,庫布里克書店邀請你走進上海充滿故事的五原路街區,參與一場線下“真人圖書館”City Walk。我們將以“考現學”的方法觀察五原路及其周邊的城市切片與日常細節,在行走與對話中閱讀三位鮮活的“真人”,通過他們的體驗、記錄與創作,直觀地深入城市街道的肌理,也讓認知在真實的溫度中傳遞。
廣州|當溝通成為可能——李沁云《心的表達》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9:00-21: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嘉賓:李沁云(心理咨詢師)、喬納森(書評人)
從學徒期的被治療體驗、新手心理咨詢師經歷,再到作為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候選人的感悟,《心的表達》記錄了沁云從2017年至今在不同階段的思考。在她看來:真實的溝通,和自由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追求的事物之一。7月18日晚,《心的表達》作者李沁云、書評人劉錚將來到廣州方所,一起來聊聊溝通如何一步步變得可能?心與心之間的理解,是否真的可以發生?
廣州|細節中的歷史——作家的讀史心得
時間:7月21日(周一)19:30-21:30
地點:越秀區解放北路988號越秀公園·花城文學院二樓陌上禮堂
主講人:王躍文(作家)
鑒古知今,讀史明理,這是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歷史被敘述的過程也是歷史觀形成的過程,而歷史觀反過來又決定歷史敘述的姿態。因而,如何讀史就顯得非常重要。《走神》是著名作家王躍文的首部歷史隨筆集,基于作家多年來對中國人文典籍及野史雜談的閱讀,擷取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軼事軼聞,生發思考或感悟,既有歷史考問,又有人生哲思,更有時代回響,語言兼有古樸、雅致、清新、幽默等多種風格,讀來益智、明理、養心。7月21日晚,“花城文學課”將邀請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著名作家王躍文開講“細節中的歷史——作家的讀史心得”。
深圳|精神分析是一場心與心的奇遇——李沁云《心的表達》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2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龍崗區坂田手造文化街13號見她書屋
嘉賓:李沁云(心理咨詢師)、劉志遠(心理咨詢師)
“精神分析是心與心的一場奇遇。”與現實生活的熱鬧喧騰相反,今天人們的內心常常是趨于閉鎖和悲涼的。是否存在改變的可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懷著對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經在美國擁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李沁云選擇在34歲時重新去做學生,投身心理治療行業,并將精神分析作為自己的一生志業。《心的表達》既是她作為治療師的成長筆記,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實踐者嘗試回應人類共通困惑的誠實表達。7月20日,李沁云將與劉志遠一起做客見她書屋,兩位心理咨詢師來一場心與心的奇遇。
杭州|在不確定性的時代,確定自我——楊好新書《大眠》杭州分享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B區單向空間3F文藝現場
嘉賓:楊好(作家)、張玲玲(作家)、姜宇輝(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楊好新作《大眠》中依次出場的他們(也正是我們),這些散落于世界各個角落的異鄉人,他們身份模糊,來歷不清,在緊張的生活里無序地奔走,又不斷地走失,沒有同行的伙伴,也尋找不到確定的意義。也許,這就是過去五年中,面對已經兌現為現實的“世界大變革”時,我們內心的境況。那么,此時此刻,我們是該在不確定的洪流中頑固地尋求確定,還是先站定,想想我們想要的確定性究竟是什么?7月18日晚,我們特別邀請學者姜宇輝、作家張玲玲,和作家楊好一起,就《大眠》中所傳達的“在不確定的時代,確定自我”的議題展開交流。
杭州|“巧合”詩會:與詩人絲絨隕、昆鳥、亞述、海蛇一起“飲”詩
時間:7月18日(周五)20:00-22:00
地點:西湖區曙光路184號閱見西湖3F露臺
嘉賓:絲絨隕(詩人、攝影師)、昆鳥(詩人)、亞述(詩人、書店主理人)、海蛇(詩人、圖書編輯)
詩與酒的相遇可能也是一種“巧合”,從此以后便相伴而生。“巧合”詩叢也正是回應著這樣的緣分,讓不同性格,不同寫作方式,不同時代的詩人們相遇,打開一道道屬于他們的詩歌之門,帶領我們看見新的繆斯。7月18日晚,“巧合”與“在西湖釣鱒魚”也在詩與酒的交映中相遇,絲絨隕、昆鳥、亞述、海蛇,一起同大家“飲”詩。
杭州|《小歡喜》②主題開放麥
時間:7月18日(周五)20:00
地點:西湖區學院路77號黃龍國際中心G座北側附樓1樓曉風書屋·茶書空間
主講人:魯引弓(作家、記者)
6年前,有一部講高考升學的電視劇火成了現象級,這部劇就是改編自魯引弓小說的電視劇《小歡喜》。6年后,原著作者魯引弓推出續作《小歡喜2:南京愛情故事》,將筆觸延伸至大學校園與職場初體驗。7月18日晚上,我們特邀魯引弓來到文三曉·森林大廳開啟一場打破內循環的讀書會新實驗!這次我們要讓文學真正扎根生活—— 新設 “說吧,你的小歡喜” 開放麥讀書會,征集喜歡脫口秀開放麥的年輕人上臺講述自己的段子、感受!
杭州|“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石川啄木短歌分享會
時間:7月20日(周日)20:00-21:30
地點:西湖區曙光路184號閱見西湖3F露臺
主講人:韓釗(譯者、書店主理人)
石川啄木給你的印象是什么?美國傳記作家唐納德·基恩給啄木傳記(中文版今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副標題是“日本的第一個現代人”,可以說是相當精準的把握。7月20日晚,《短歌是我,悲傷的玩具》譯者、杭州“普通讀者”書店主理人韓釗將做客閱見西湖3樓快閃小酒館,為大家分享這位近代東亞第一文藝男——石川啄木。
成都|古典精神與當下生活——《古典的別擇》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9:00
地點:青羊區窄巷子30號三聯韜奮書店
嘉賓:張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西方古典學教授)、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
“別擇”,非常人之選擇,少數人、獨行者之選擇。古典學教授張巍在《古典的別擇》這本書里的寫作對象并非古典學本身,而是采擷了一些“別擇”的時刻。張巍老師用他所推崇的“法式論說文”寫法來講述這些時刻,并非中立的歷史敘述者,而是帶著鮮明的主張,明確的批判。在這講述尼采們的字里行間,我們分明也看到了他的“別擇”。7月18日晚,我們邀請到張巍,帶領我們將目光投向幾位對“古典精神”情有獨鐘的獨行者,去看他們選擇的那條更貼近古典本質的道路。
成都|44歲,重啟人生——《燕子呢喃,白鶴鳴叫》作者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17:00
地點: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太古里負一層M68-70號方所
嘉賓:阮夕清(寫作者)、唐佳(策展人、心理咨詢師)
停筆11年后,阮夕清拾筆再寫。這是他的第一本書。阮夕清是一個在低處發聲的寫作者,低到我們開始沉默后,才能聽到他的聲音,就像聽到我們自己內心幽深處的愛與懼。7月19日,我們邀請《燕子呢喃,白鶴鳴叫》作者阮夕清來到方所成都店,與大家聊聊那些“失去”與“重新尋獲”。
西安|明信片與湯匙聲——《還可以的金女士》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蓮湖區星火路22號老城根G-park商業街區1F方所·設計力實驗室
主講人:金子(國際時尚男刊新媒體副總監)
平凡的我們,也會在某個下午,聽到從生命深處傳來的湯匙落地聲,催促我們記錄下自己“平凡”的故事。金子就是這樣一位記錄者,她寫下了小鎮女孩的基礎款人生:《還可以的金女士》。該書在時尚圈的浮光掠影與小鎮生活的樸素底色之間撬開了一道裂縫,讓我們窺見了這個河南小鎮女孩如何在名利場中掙扎、自嘲、成長,最終完成與自我的和解。7月19日下午,金子將在方所和大家分享小鎮女孩勇闖時尚圈卻仍然不酷、不美、“不入流”的有趣故事。
西安|夏之夜·長安聽月——《長安聽月》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9日(周六)19:00-20:3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261號SKP購物中心10樓活動區SKP RENDEZ-VOUS
嘉賓:朱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劉路(陜西師范大學教授、作家、文學評論家)、仵埂(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劉煒評(西北大學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王鵬程(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不論您是對散文作品感興趣,還是對月亮、長安和歷史感興趣,都可以從《長安聽月》這本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月亮,照亮大地的同時,也照亮了人生的路。從仰望月亮開始,回顧過去的點滴,屬于您的月亮故事又是什么呢?7月19日,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朱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創院院長劉路,西安培華學院中文系、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仵埂,西北大學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劉煒評,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鵬程將一同做客西安SKP,一起翻開《長安聽月》,聆聽書卷里月光的聲音,感受生活的溫度。
附:線上活動預告
峽灣變奏——約恩·福瑟《晨與夜》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18日(周五)18:30-20:00
地點:譯林出版社微信視頻號、微博
嘉賓:陳丹燕(作家)、鄒魯路(譯者)、袁楠(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晨與夜》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濃縮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完整生命歷程。約恩·福瑟將個體生命置于晨與夜、生與死的永恒循環中,探討了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7月18日,讓我們與挪威總領事宋韜先生,作家陳丹燕女士,福瑟研究專家、福瑟作品中文譯者鄒魯路女士,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福瑟作品”策劃編輯袁楠女士一起,以朗讀與對話的形式,窺看晝夜輪回中,普通人平凡又偉大的一生。
大歷史 小細節:六位美國親歷者的1912-1928
時間:7月23日(周三)19:30
地點:許紀霖文化說微信視頻號
嘉賓:許紀霖(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著名歷史學家、澳門大學王笛教授的新著《中國記事(1912-1928)》(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為我們推開了一扇特殊的窗: 他聚焦于六位深度參與或觀察這段歷史的美國人——外交官芮恩施、記者鮑威爾與阿班、作家賽珍珠、教育家司徒雷登、軍官史迪威。他們以記者之筆、外交官之眼、學者之心,留下了關于那個劇變時代中國的第一手記錄。為什么值得關注?理解他人如何看我們,是認識自身的重要維度。這些塵封的記錄,為我們理解辛亥后的社會激蕩、事件真相與政治詭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參照。7月23日晚,著名學者許紀霖教授將與王笛教授圍繞《中國記事》展開深度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