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這兩年車企競爭白熱化,大家都在卷產品、卷研發、卷價格。但是,有一件事似乎被忽視了,就是人才的培養,今天我們跟海哥來聊一聊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以下為本期視頻文字版:
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當前,不少中年高 管面臨失業壓力與風險,然而,鮮少有企業制定覆蓋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的健康且全面的人才培養計劃。為此,我們結合海哥30多年的從業經歷——曾親歷兩家全球大型汽車企業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并從中成長為高層管理者來探討人才建設與培養的相關話題,著重分析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及為何 “挖人” 無法成就好的企業。
對于計劃拓展海外市場的車企,尤其是新勢力企業,若著眼于未來5年、10 年打入全球市場,人才儲備是繞不開的核心問題。短期內 “挖人” 僅是一種戰術性做法,但企業要實現長期發展并構建核心競爭力,必須采取戰略性舉措。
企業需要優秀的人力資源主管,由其協助董事會、企業投資人培養人才 —— 需要明確的是,這并非為CEO培養人才,因為CEO的核心職責是達成董事會設定的目標。而要布局全球市場,無論是汽車開發還是各地業務管理,都需要具備全球視野與經驗的人才。
在人才選擇上,不能僅關注學歷、培訓經歷或過往成就,更重要的是考察人才是否認同企業文文化,是否具備在5年、10年內成長為企業二把手或一把手的潛力。而優秀的 HR 主管會提前規劃人才梯隊:明確目標市場后,短期內可聘用當地人,同時選派內部人員前往培養。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美、歐等成熟車企。
人才培養路徑是什么
上世紀(參數丨圖片)90年代,國內在品牌定位領域的認知較為欠缺,當時 “戰略定位營銷” 的成功案例包括可口可樂、英特爾(如 “英特爾 Inside” 營銷)等。1992-1993年,海哥曾被福特選派至杜克大學,與全球各市場的品牌負責人共同參與為期4-5周的專項培訓,系統學習品牌定位的新概念,這對后續的品牌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市場調研(Market Research)方面,當時亞洲市場在方法論上幾乎是一片空白,海哥多次被派往美國學習相關知識,包括調研的目的、如何通過第三方執行調研,以及在產品開發的3年流程中,各節點應輸入的調研內容等。這一方法論對全球車開發至關重要——若僅聚焦中國市場,管理者可憑借對本土的了解做出決策,但進入海外市場時,前期調研能大幅降低失誤率。
在設計評審領域,能真正稱為 “全球車” 的車型(如豐田凱美瑞、卡羅拉,本田思域、雅閣、CR-V,特斯拉 Model 3和 Model Y等),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設計能適配全球不同市場的審美。例如美國市場的Color-Material-Finish(顏色-材質-表面材質)流行方向。
此外,海哥還曾參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的 “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課程,學習從用戶需求角度發掘未來3-5年市場需求的方法,這一由高校、創業環境與企業資助結合形成的知識體系,對人才培養極具價值。
在高管能力提升方面,擔任通用中國合資企業負責人前,海哥曾參與密歇根大學的高管教育項目(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通過5周的集中學習,系統掌握案例分析、財務知識等內容,這對于明確工作優先級、合理分工及高效溝通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這些經驗中可以看出,全球車企對高管的培養具有長期持續的策略,不同級別高管 對應不同課程,且善于整合高校、教授及學者資源。過去,國內相關課程較少,而行業專家的短期 分享往往能帶來極大啟發,若未來5-10年車企能與高校補齊這一環節,將極大推動人才培養。
當前不少車企抱怨行業 “內卷”,但如果能轉向 “卷培訓”“卷員工對工作的熱愛”“卷長期人才輸出”,將更具價值。對于計劃未來5-10年在全球市場立足的企業而言,人才培養需要時間積累。中國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關鍵在于通過系統培養發掘潛力。
我們這一話題的探討旨在拋磚引玉,強調人才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車企唯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才能在國內外市場實現長期發展。希望企業領導者重視人才培養,也希望高管們主動提升能力,把握行業全球化的機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企業在全球市場贏得更持久的競爭力。
底盤智能化: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國產遍地是燈廠?隱藏門把手有爭議?汽車黑科技還有哪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