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為什么能在敵100萬重兵的包圍中能夠成功突圍?
其中的關鍵,就是毛澤東選擇了正確的突圍方向,而黨中央又接受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戰略轉移。事先,毛澤東奉中央指令,前去選擇突圍方向,為此,他先后去了中央蘇區南部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查看。最后,在中央會議上,他力主從于都
突破,為中央會議所接受。
這一決策成為紅軍突圍成功的關鍵一步。
一、地理優勢:隱蔽性強,敵軍防御薄弱
于都位于中央蘇區西南部,地處贛南丘陵地帶,山嶺起伏,河流縱橫,便于隱蔽行軍。當時,國民黨軍主力集中在北線(興國、寧都方向)和東線(福建方向),而西線(于都方向)的防守相對薄弱。毛澤東通過實地偵察,發現了敵軍的薄弱點,并且經過實地考察,發現于都河雖然寬闊,但水流較緩,便于架橋渡河,且兩岸地形復雜,便于紅軍隱蔽集結和突破。
二、敵軍部署漏洞
毛澤東不僅發現中央蘇區南線是敵軍兵力的薄弱點,同時還敏銳地注意到,在南線“圍剿”紅軍的廣東軍閥陳濟棠與蔣介石存在矛盾,不愿全力“剿共”。于是,在毛澤東的建議下,朱德利用與陳濟棠的私人關系,派人秘密談判,紅軍與陳濟棠達成“借道”協議,陳部在紅軍突圍時采取“送客式追擊”,避免正面沖突。這一統戰成果使紅軍得以順利通過于都南部山區,避開國民黨軍主力。
三、戰略轉移的靈活性:便于后續行動
于都方向不僅便于紅軍隱蔽集結,還能向西進入湖南,北面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繼續向西可以進入云貴川。毛澤東選擇于都,不僅是為了突圍,更是為后續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
四、群眾基礎:蘇區群眾支持
于都及周邊地區是中央蘇區核心區域,群眾基礎深厚。紅軍在于都秘密籌集物資、架設浮橋時,當地群眾積極配合,甚至拆下自家門板幫助紅軍渡河,為突圍提供了重要保障。
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的《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追隨毛澤東》一書說:“1934年毛澤東選擇于都方向突圍,是基于地理、敵情、統戰和群眾基礎的綜合考量。這一決策不僅使紅軍成功跳出蔣介石100萬重兵的包圍圈,更為長征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關鍵基礎,是非常高明的一著。”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政治軍事暢銷書榜第九名(如圖),是近年來毛澤東研究的優秀佳作,深獲讀者好評。
友情提示:該書已經出現低價盜版(低于最低價格49.8元均為盜版),購書請到正規書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