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 文/圖)國內“飼料禁抗”政策實施已滿五年,但無抗食品市場滲透率仍較低。7月17日,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可持續發展部副董事長王愛竹接受中國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游養殖成本高、替代抗生素技術不成熟、消費端認知不足,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三重難關。但是,未來,“無抗”將是國內食品行業質量提升的必然趨勢,也是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關鍵。
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可持續發展部副董事長王愛竹。
市場對“無抗”的認知有待更新
王愛竹表示,目前市場對“無抗”的理解存在一定模糊性。有的“無抗”僅指不使用治療性抗生素,有的則涵蓋了所有抗生素類型。統一、科學、可執行的行業標準是規范市場、引導消費的關鍵。同時,大量科普工作仍需加強,讓消費者真正理解“無抗”背后的科學原理和價值所在,而非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營銷概念。
7月17日,正大集團“無抗健康餐桌計劃”全國發布會·北京站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現場舉行。正大集團相關負責人在現場表示,今年,集團憑借全產業鏈優勢,立足雞、豬、蛋、水產幾大品類,在行業內發起“無抗健康餐桌”計劃,在養殖環節踐行“減抗無抗”行動,后續推出的一系列包含雞蛋、雞肉鮮品以及豬肘飯、餃子、香腸等無抗系列深加工食品,每批次嚴格質檢。
資料顯示,2019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決定停止生產、進口、經營、使用部分藥物飼料添加劑。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藥外的所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同年7月1日起飼料生產企業停止生產含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中藥類除外)的商品飼料。自此,我國正式邁入飼料“禁抗”時代。
“政策層面的‘禁抗’只是第一步,從養殖端到餐桌實現‘無抗’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王愛竹表示,“抗生素曾是養殖業控制疫病、提高效率的‘捷徑’,禁用后需通過飼料營養優化、養殖環境升級、生物安全體系構建等綜合手段加以替代。例如,我們研發的發酵飼料、益生菌添加劑等可保證動物腸道健康,降低發病率。屠宰、運輸過程中的衛生標準也必須同步提升,避免交叉污染。另外,消費者對無抗食品的認知仍存在誤區,認為‘無抗等于高價’。實際上,通過規模化生產和精準營養管理,我們能控制無抗雞蛋、肉產品的成本。”
實現環境友好和經濟效益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無抗養殖可能增加短期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
王愛竹坦言,“無抗”養殖意味著更高投入,包括更優質的飼料、更精細的營養管理、更先進的生物安全設施,以及更嚴格的疫病防控體系。相對傳統養殖模式,部分“無抗”產品成本短期內會增加。將這些投入轉化為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同時保證企業的合理利潤,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以及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認可。
王愛竹進一步表示:“無抗產品在部分消費群體中的銷量越來越高,說明消費者已逐漸意識到無抗產品的價值,這也給了我們擴大產品規模很大的動力。”
記者在鏈博會正大集團展位看到,正大食品的產品包裝上標注“無抗標識”,通過標識,消費者可以快速識別產品類別。
“我們愿意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例如與飼料企業共同研發功能性飼料,與科研機構共同攻克技術難關,與渠道商共同推廣高品質‘無抗’產品。2025年,我們的目標是實現集團核心雞蛋、雞肉、豬肉、大蝦產品‘無抗’銷售的比例大幅提升。我們也有信心看到‘無抗’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王愛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