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文化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產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節氣文化對于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的指導作用逐漸弱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節氣文化、發揮節氣文化的當代價值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我國學術界對節氣文化已有較多研究,但從倫理學角度探討其倫理維度的成果偏少。事實上,節氣文化涉及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其倫理意蘊甚豐。深化節氣文化的倫理性研究,對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以及塑造當代人的時間觀念、道德觀念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順天應時:時序與時間倫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人時間觀的集中體現。與近代科學所確立的物理時間觀不同,二十四節氣根植于中華農耕文明。中國近代哲學家梁漱溟曾言,“以道德統括文化”是中國的事實(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節氣文化中同樣有著濃重的“道德氣氛”。
時間倫理是以時間概念為中心的規范體系,其核心內容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以及四時物候的變化規律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有其特定意義,對政令頒行和個人言行均起到規范和制約作用,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獨有的時間倫理。
受節氣文化影響,中國傳統時間觀念呈現出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是時間具有秩序性,時間即時序。古人由日升月恒、斗轉星移的天象變動認識到宇宙間存在著秩序,并依此來安排人間事務。天地萬物都在時序之中存在,這便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基礎,也是我們要順應節氣變化的理由所在。二是時間具有經驗性,時間即時節。節氣文化顯示的時間并非絕對的時間或純粹時間,而是一種基于陰陽四時變化的經驗性時間。最典型的就是古人憑借豐富的物候經驗總結出的“七十二候”,它引導我們將時間與不同時節的生物候、自然現象聯系在一起,因此,“應時”也就是“應物”。三是時間具有機緣性,時間即時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時”與“事”是密不可分的,人們認識和把握時間就是為了把握應該做某事或不該做某事的時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因為適時的就是適宜的,所以二十四節氣既是歷法體系也是行事指南。
2
順時養生:物候與德性倫理
古人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因此,與天地萬物同聲共氣,順應陰陽變化、四時節律就成了最重要的養生之道,“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中國哲學主張,盡管身、心有所不同,但二者不可分割。對于養生而言,養身和養心同樣重要。養心有兩層含義,既指調節心情,也指修養心性,它既是一個醫學概念,也是一個倫理學概念。儒家很早就發現了心性與天道之間的聯系,并把“天人合一”視為最高的修養境界。按照“順時”的原則從節氣文化中獲得修養心性、提高德性的規范性建議,實際上就是將節氣文化中的時間知識、物候知識轉化為道德知識。比如,春分、秋分這天陰陽相半,“晝夜均而寒暑平”,是最“公平”的時間。小滿即小得盈滿、未及全滿,《荀子·宥坐》載孔子觀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種恰到好處正是中庸之道的體現。根據《大學》所寫,“修身”“正心”皆始于“格物”,中國人善于通過具體物候體認與提煉道德價值。比如,松樹和柏樹是常綠喬木,即使在寒冷的大小寒節氣也不會凋傷,孔子以松柏喻指那些不會因時局而變節的君子,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炎熱的大暑、小暑節氣是荷花盛開的時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生長過程使其成為純潔和正直的象征,千百年來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與人格。
3
時和歲豐:年景與社會倫理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存續與發展的人心根基,對于中國人來說,個人幸福、家庭美滿與社會和諧是相互支撐的。四時和順,五谷豐登,有一個好年景、豐收年景,這是刻寫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共同愿景。
古人祈盼豐年首先是盼望莊稼豐收,“豐年多黍多稌”(《詩經·周頌·豐年》)。要提高作物產量,就要根據節氣安排農事活動,不妨害農作時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荀子·王制》)。一年收成如何關系到百姓的生活保障,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運行,因此,豐年的觀念逐漸進入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王道政治,除了豐收年景外,也意指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年景。“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左傳·桓公六年》),道出了民和年豐的關鍵之一:天時和順。在現代社會,農業生產對節氣與環境的依賴度有所減少,但老百姓對太平年景的期望值并未降低,依節氣變化組織社會生活,比如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文旅活動、紀念活動,仍然是增強文化自信、凝聚價值共識、建設共同愿景的有效途徑。
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彰顯著中國人對時間與自然的獨特認知及在“應時”思想下的倫理實踐,承載著中國人生活的儀式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律。傳承發展節氣文化,既可以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一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義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為世界貢獻中國文化中極具特色的生命智慧。
◎本文來源:“中國孔子基金會”(作者:秦彤陽),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