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平潭島的海面被陽光鍍上金箔,浪花與沙灘相擁成詩,溫潤的海風穿過古老石厝,捎來大海的絮語。在平潭國際演藝中心,一場與“藍眼淚”的夢幻之約,正伴著潮汐緩緩鋪展——楊麗萍首部海洋題材多媒體舞臺劇《平潭映象》,歷經500場巡演后載譽歸巢,于7月15日正式開啟平潭島駐演新篇。
七年巡演,一場文化的“歸巢之旅”
自2018年1月在福州首演以來,《平潭映象》的足跡遍布全國106座城市,500余場演出吸引80余萬人次觀演。如今,這部從平潭土壤中生長出的作品,終于回到靈感原點,以駐演形式開啟與故鄉的深度對話。
閩臺文脈,一部流動的地域史詩
扎根平潭,放眼閩臺。《平潭映象》以當地神話為線,串聯起7000余年的歷史長卷:從殼丘頭文化、南島語族的史前印記,到海絲文化、海防文化的千年回響;從游神、媽祖信仰等兩岸共通的民俗,到城隍祭祀的地域風情,讓觀眾在奇幻敘事中觸摸閩臺同根的文化肌理。
非遺活化,一座舞臺上的“活態博物館”
儺戲面具的神秘、藤牌操的剛勁、變臉的奇幻、舞龍舞獅的靈動……這些散落在民間的非遺瑰寶,通過舞臺藝術重新煥發生機。音樂里藏著平潭方言的韻律,唱腔中融入閩劇的婉轉,傳統與現代在此碰撞,讓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感可觸的生活氣息。
兩岸共創,一次藝術融合的成功實踐
作為楊麗萍聯袂兩岸藝術家打造的心血之作,《平潭映象》凝聚了文學大師、非遺傳承人、舞臺設計師等兩岸創作者的智慧。它以新東方美學為骨,以多媒體技術為翼,既守住了本土文化的根,又開出了創新表達的花,被學界視為“兩岸藝術合作的范本”,更成為市場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IP。
文旅共振,一部劇帶火一座島的奇跡
從“不知平潭”到“奔赴平潭”,《平潭映象》用30億+的全網曝光量,讓這座海島走進大眾視野。隨著劇目巡演,不少觀眾因戲結緣,專程踏上平潭的沙灘,看藍眼淚、訪石頭厝、品漁家味。如今,它已成為平潭最具辨識度的文旅名片,推動著“自然風光+人文底蘊”的旅游新模式。
駐演新篇,續寫兩岸融合的山海之約
此次駐場演出,不僅是《平潭映象》的“回家”,更標志著平潭“巡演+駐地”文旅IP模式的啟航。它將以劇場為窗口,讓全球游客在欣賞演出的同時,深度體驗平潭的海風、古韻與煙火氣,為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注入新動能,也為兩岸文旅融合開辟新路徑。
當千年海風掠過舞臺光影,當非遺古韻遇見現代藝術,《平潭映象》的駐演,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文化邀約。在這里,每一段舞姿都是山海的低語,每一幕光影都是兩岸的共鳴。誠邀您走進劇場,在平潭的夏夜,共赴這場跨越海峽、連接古今的藝術之約。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