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含)近日,我作為江源區法院干警,走進盛豐社區,為關工委領導及多所中小學學生作題為《撐傘護航,法治同行——守護青少年成長之路》的演講。活動室座無虛席,安靜得能聽見紙頁翻動,我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待一把能真正守護孩子的“鑰匙”。
我首先拋出“藥家鑫案”。那是一個寒夜,2010年10月20日22時30分許,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駛轎車返回市區,在非機動車道撞倒騎電動車的女工張妙。本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卻因一念之差急轉直下:藥家鑫擔心張妙記下車牌事后索賠,竟回身從車內取出隨身攜帶的尖刀,朝已受傷倒地的張妙胸、腹、背連刺八刀,致其當場死亡,隨后駕車逃離。途中又在郭杜十字撞倒兩人,被群眾攔截報警。4月22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藥家鑫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被依法執行死刑,終年21歲。青年藥家鑫在掩蓋與承擔之間選擇了前者,最終把自己推向深淵。“這面鏡子照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缺口,”我說,“如果早一點讓他知道法律的威嚴與邊界,悲劇或許可以避免。”話音落下,空氣仿佛更靜了。我強調:“法院對未成年人從來不是簡單懲罰,而是堅持“教育、感化、挽救”。判決之外,我們更在意如何把孩子重新帶回正途。”
隨后,我將話題拉回到江源區法院,為把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做得更深、更細,江源區法院專門組建了一支少年審判團隊。成員遴選標準明確:既要有深厚法律功底,又要具備未成年人心理知識儲備,并經過系統培訓與長期觀察后方可入選。在法庭上,他們以耐心傾聽、柔性釋法、教育優先為原則,讓裁判兼具力度與溫度;走出法庭,他們又化身為校園“法治副校長”,把條文翻譯成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案例演繹成觸動人心的故事。每一次課,他們都精心打磨講稿,用互動問答、情景模擬取代單向灌輸,讓規則意識、邊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
演講最后,我發出呼吁:“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守護他們,就是守護希望。愿法院、學校與家庭一起,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法治的藍天。”我的聲音在活動室里回蕩,也落進每個人的心里。我知道,江源區法院將繼續把青少年保護置于重中之重,用專業審判、溫暖關懷與不懈實踐,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成長之路,為社會和諧、祖國未來保駕護航。
演講結束后,我回到法院,心里仍回蕩著孩子們安靜而專注的目光。江源區法院對青少年保護工作的執著,不會因一次活動而停歇,我們深知,每一次法槌落下,都關系著一段青春能否重新出發;每一次校園授課,都在為未來的公共秩序埋下善意的種子。今后,江源區法院將繼續以專業審判為筆、以人文關懷為墨,寫好“守護”這篇長卷,讓法治的藍天在孩子們的頭頂更加澄澈、遼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