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天之內,趙麗穎就被輿論浪潮徹底包圍,而這一次的風波,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她“自取其禍”,畢竟那么多品牌可供選擇,她偏偏挑中了一個曾經傷害過中國感情的國際品牌。
此時的她,自身也尚未從此前的爭議中完全脫身,不久前才被官方媒體點名批評,如今這么快又站上風口浪尖,可見趙麗穎已經陷入了一個被資本精心布局的循環之中。
這次她代言的是哪個品牌?她又該如何跳出這個困局?
風暴總是悄無聲息地來臨
當趙麗穎正式成為某品牌的全球代言人,社交平臺的評論區卻瞬間翻回了2019年,一件舊T恤引發的爭議如今再次被翻出,盡管T恤與彩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問題的種子早在當年就已經埋下。
2025年7月15日,紀梵希正式宣布趙麗穎擔任其全球彩妝代言人,主打產品為N05號口紅。這本應是她進軍國際時尚圈的重要一步,但僅僅一天之后,輿論風暴便席卷而來,她的代言成了外界攻擊她的最有力武器。
時間回到2019年,紀梵希成衣系列曾因一款將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并列標注的T恤引發巨大爭議。中國人有底線,不管品牌多高端,一旦觸碰到國家領土問題,便會遭到全民抵制。
盡管品牌迅速道歉,當時的代言人易烊千璽也立刻終止合作,但網絡的記憶不會消失。只要紀梵希曾犯下一次錯誤,哪怕多年過去,中國網友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在這六年時間里,粉絲和品牌方嘗試了各種方式希望重新打開中國市場。
他們不斷強調趙麗穎代言的是彩妝系列,與當年出事的服裝線在財務和運營上完全獨立,雖然同屬LVMH集團,但彼此之間并無關聯。同時,彩妝線的官方平臺也一直正確標注“中國臺灣省”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盡管品牌在內部做了明確的區分,但在公眾眼中,紀梵希仍是一個整體。網友并不買賬,他們認為道歉是品牌的責任,但是否原諒則是公眾的權利。那些曾造成傷害的“釘子眼”,不會因為一句道歉就自動愈合,舊賬未清,新約自然難被接受。
所以趙麗穎看似只是接了一個商業代言,實際上卻觸動了洶涌的民意。只要她敢代言這樣一個存在爭議的品牌,就會被拉下“神壇”。
資本背后的算計
輿論場上吵翻天,但資本的算盤早已打得噼啪響。紀梵希為何偏偏選中趙麗穎?又為何選擇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答案其實藏在LVMH集團的財務報告中——中國市場貢獻了其全球銷售額近一半的份額,中國市場是他們無法舍棄的寶地。
在如今“安全牌”越來越難打的環境下,流量明星的私德風險也讓Prada選擇了導演賈玲,LV則牽手奧運冠軍谷愛凌。而紀梵希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一位擁有極高國民度、且剛經歷輿論風波的80后女演員。
你或許覺得是紀梵希選錯了人,但在我看來,他們才是真正懂得挑選的高手。紀梵希是在賭,他們押注的是趙麗穎身上那種獨特的“國民情緒”——一個從農村出身、中專學歷的姑娘,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在娛樂圈闖出一片天,最終登頂的“草根逆襲”形象。
這種勵志故事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而事實也證明這種營銷策略確實奏效。官宣之后,微博上迅速出現大量購買趙麗穎同款彩妝的帖子,主推色號瞬間售罄。越是爭議,越能引發關注,關注多了,自然就有人心動下單,這正是品牌方想要看到的效果。
品牌看中的不只是流量數據,更是趙麗穎背后那份真實奮斗的故事。尤其是她用一部部作品和一次次輿論風波積累起來的影響力。從《陸貞傳奇》到《花千骨》,她完成了人氣的原始積累,再到《知否》和《風吹半夏》,她用一個個復雜而立體的角色征服了觀眾。
飛天獎、金鷹獎、百花獎等榮譽,為她的故事增添了權威背書。十余年的努力,趙麗穎用實力將自己從一個不被看好的演員,一步步推向國際一線品牌的舞臺中央。
成功就在當下
若要探究趙麗穎為何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就不得不提她那種不服輸的“韌勁”。這種特質讓她在塑造角色時游刃有余,賦予人物鮮活的生命力。但在處理公眾關系方面,她卻顯得有些過于剛硬,少了些圓滑。
就在代言風波爆發前不久的5月,面對戀情傳聞,她在社交平臺用一句略帶情緒的粗口回應,此舉引發央視未點名批評,觀眾也開始質疑她的公眾形象與情緒管理能力。但這也恰恰反映出公眾內心的矛盾。
我們一方面渴望看到明星展現真實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在他們真正表達情緒時,迅速貼上“情商低”、“沒素質”的標簽。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一個“真實的偶像”,還是一個“完美的商品”?
而在這次的輿論風暴中,趙麗穎并未做出類似的情緒化回應。不少人將她與易烊千璽進行對比,當年易烊千璽在發現問題后迅速解約,被視為“妥善處理”的典范。
而趙麗穎此次的行為則被部分人視為“不當”。但諷刺的是,那些在網絡上高舉愛國旗幟、對趙麗穎口誅筆伐的賬號,轉頭卻在自己的微商中盜用她的代言圖,兜售紀梵希的仿冒產品。“愛國”在這里變成了一種工具,既可以用來攻擊他人,也可以用來謀取私利。
這種現象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一邊高喊抵制“辱華”品牌,一邊卻在兜售其山寨產品。“愛國”一詞被一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間。在這場復雜的輿論博弈中,品牌獲得了銷量,趙麗穎收獲了流量與爭議,批評者則獲得了道德高地與商業利益。
或許未來還會不斷上演類似事件,演員通過制造話題吸引關注,網友們則因一點風吹草動就對明星展開激烈批評,陷入循環的不只是演員,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在被這套輿論機制裹挾前行。
那么,真正的“失敗者”究竟是誰?是那些輕易被煽動、被模糊焦點、最終只留下一地情緒殘渣的我們每一個人。流量的熱度幾天后便會消散,我們也終將遺忘這一切。這或許就是流量時代的宿命。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